21世纪经济报道7月26日报道
工期长达17年、移民上百万,三峡工程的巨额资金钱用到哪里去?
在三峡建成之前世界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就曾因过度负债陷入经营困境,耗资巨大的三峡工程又如何走入资金的良性循环?
在当初制定三峡工程预算时,考虑到跨越多个宏观经济周期,预测动态工程投资为2039亿元。2009年,历时17年的三峡工程终于按时竣工。
“三峡工程酝酿多年,除去技术原因之外,巨大的资金供应如何保证,未来又如何运营及收回成本,也是中央反复考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是,三峡工程可能成为资金‘无底洞。”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会计师杨亚回忆说。
截至2009年6月底,三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798亿元,输变电工程358亿元,库区移民工程693亿元。这一金额比原估算的动态总投资节省200多亿元。
其实,三峡集团在筹资上几乎采用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所有手段,包括建立专项基金、发行企业债券、政策银行贷款、商业贷款、出口信贷乃至上市融资,最后实现整体上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峡工程的建设史又是我国重大工程与资本市场共舞的一个缩影。
“以目前电价计算,当累计发电量达到10000亿度时,三峡工程的巨额投资就可以收回。”杨亚说,根据推测,收回成本应该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
国家资本金推动
(1993年-1997年)
“三峡从1994年12月开始动工建设,但在工程初期,这个宏大工程未来的赢利前景并未被大多数人认识,金融机构也难以对项目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这一阶段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注入资本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杨亚说。
在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决议之后,国务院也于当年作出决定,全国除西藏以及国家贫困地区和农业以外的各类用电,每度电加价三厘钱作为三峡工程专项建设基金。
1994年,三峡基金征收标准提高到每度电四厘钱。1996年,三峡工程直接受益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征收标准再次提高到每度电七厘钱。
与此同时,国家还把葛洲坝电厂划归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峡集团前身)管理,葛洲坝电厂上缴中央财政的利润和所得税也全部放入三峡建设基金。
此外,从1994年至2003年,国家开发银行还每年为三峡工程提供贷款30亿元,总额300亿元,贷款期限15年。
一位在三峡集团资产财务部工作多年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三峡工程筹备初期我们就把巴西伊泰普水电站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兴建过程中资金运作上的利弊全面进行分析。”
1975年开始动工的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是三峡全面建成之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综合工程。该工程共花费211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工程和设备费用,另一半是则是高额的利息。
“伊泰普水电站债务融资的比例达到90%以上,债务每年增加11亿美元,即每天增加300万美元,这导致这个巨型水电项目投产后在经营上曾出现很大的财务困难。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国家在三峡动工之前就确立了要将债务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大原则。
“上述财务人士说,“我们估计三峡建设基金在整个建设期间可以征收1100亿,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金,这意味着三峡工程一半的资金来源不需要还本付息。”
三峡建设基金的设立,保证了三峡工程整体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的水平,再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300亿,达到了总投资的70%,成为三峡工程建设初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债券融资模式
(1997年-2003年)
1997年11月8日,宏伟的三峡大坝成功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三峡建设进入到二期工程。
“1997年至2003年是三峡的建设高峰期,此时三峡工程已经打下基础,项目风险和未来收益也开始被外界认知,于是总公司开始更多的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融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次发行三峡债。”三峡集团资产财务部人士告诉记者。
“在中国谈企业债,不能不提三峡。因此它从1996年起已经发行了九期12个品种债券,募资达345亿。三峡不仅发债次数最多,而且有很多产品创新。多年来,三峡债已经成为其他企业债券的定价基准,被称为’龙头债‘。”国信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徐颖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