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9日,山阳县南宽坪镇银厂沟村小学正在新建的教学综合大楼被洪水冲毁。站在学校的废墟前,三年级的高娟担心新学期不能按时上课
灾情发生后,长沟镇通往外界的道路几乎全部被洪水冲毁。为了应急,当地临时成立了百余人的“背夫”队,每天徒步背运粮食、棉被等生活必需物资 城关镇鬲家村,李振住在家里寻找可以使用的生活物品 受灾严重的南宽坪镇村民们正在清理河道 通往长沟镇的路上,挖掘机正在抢修损毁的公路
本报记者 杨小刚 实习记者 宋飞鸿/文 本报记者 胡国庆 实习记者 韩涛/图
一直很惦记那个7个月大的男婴张智卫,惦记他现在会不会叫“妈妈”。“723”洪灾暴发时,张智卫和家人被埋在泥土里,刨出来后,用热水给他洗过澡后,小家伙一点事儿都没有。嘴里嘟囔个不停,那段时间,他正在开始学说话,第一个会说的字是“爸”。
泥土里刨出男婴 嘴里含着泥
7月27日上午,山阳县长沟镇板仓沟村18岁的女孩胡爱红,右手上扎着吊瓶的针管,头上缠着纱布,头发上的泥巴已经结块,脸上留下了三处血痂。胡爱红是在洪灾中受的伤。暴雨中,胡爱红和姐姐抱着7个月大的侄子张智卫从土房子里搬到堂姐家的水泥房里,那里住着堂姐及其8岁的儿子胡宏明。山洪暴发时,堂姐家的水泥房子不堪一击,随之倒塌。被埋在泥土里,胡爱红的脑袋被什么东西撞了个窟窿,她下意识地用手刨上面的土石,许久,才有了呼吸。当时张智卫嘴里全是泥土,已经不能动弹了。姐姐和堂姐也先后刨泥土并爬出废墟。到了附近村民家中,烧了两盆热水,给张智卫洗了洗,孩子的体温逐渐恢复,几分钟后,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当天下午,胡宏明的遗体被村民从废墟中刨出。
背着粮食徒步7小时救急
桥耳沟村50岁的徐大发的左腿,早年被火车轧断。徐大发和父亲在河道旁开垦了5亩地用来种玉米,洪水冲走了4亩多。7月26日上午11时许,拄着拐的他从河道里抱着石块,一步一瘸地垒在玉米地旁,防止洪水再度侵袭。“发生再大的灾难,人还是要活下去么,饭也得吃么。”徐大发说。
7月27日上午,长沟镇板仓沟村村民吴龙霞,蹲在溪流边,清洗着几件毛衣。这些衣服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据了解,吴龙霞家的两间水泥房,已被泥石流埋了,剩下不到1米的高度。灾后,吴龙霞每晚都睡在屋顶。她还在山腰搭了个简易棚子,防止下雨时无处容身。
27日下午3时20分,第一批救援物资送抵通往长沟镇的山口,8个村民背着50斤装的米和面,沿着山路朝长沟镇进发,他们要走7个小时山路呢,“镇上的灾民都没啥吃了,我们得赶紧走。”一路上,他们减少休息,健步疾行。
“下回来做客 车就开到家门口了”
7月28日,记者沿着山路往长沟镇走,沿路都能看到,泥石流和滑坡的山体将通山马路阻断,洪水将长约2公里的马路冲得不见踪影。但是,挖掘机和铲车从深山里传出了轰鸣。山民们从河道里抱起石块,往自家受损的房屋处堆砌。有人抬出自家的木板,搭在急流中的两块石头上,方便人们通行。
7月29日下山的路就显得轻松多了,沿路可见数十山民,拿着铁锨修复断裂的道路,山民肩上的救援物资里,多了菜油、食盐甚至还有青菜。
出山时再过板仓沟村,灾民们吃上了揪面片儿。道路已经修复5公里,延伸到了这里,记者终于见到了汽车,还坐了一程。临行时,几位山民纯朴地告别:“下次来做客,坐车来,汽车直通我家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