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社会
儿不嫌妈丑网晒拾荒母 感动众多网友(组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8-05 06:53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怕别人说闲话又有什么用”

  母亲于化玲近乎苛刻的节省并不只是农民的习惯,这个瘦弱妇人要承担太多的东西。她一度要养活家里的3个男人,生病的丈夫和两个儿子。

  20年前,于化玲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留守在家守着儿子过着平淡生活。

  1987年,大儿子出生,因为家里用的是土炕,就顺口给老大起名“炕炕”,大了学名就叫冯英龙。1990年,小儿子出生了,乡里收取了他家910元的超生罚款,于是给小儿子起名叫“款款”。

  款款刚过满月,于化玲的丈夫便去了上海,跟着一帮老乡在市场卖菜。此后,每年丈夫能回家两三回,回来时总会带回几千块钱,那段光景是他们家经济最宽裕的时候,连开厂的亲戚都曾跑来借钱。

  2000年初,夫妻俩用7000元买了块宅基地,筹划用剩下的三四万元盖个二层小楼。刚把地基平整出来,准备夏收忙完就开工建房,这时,丈夫却被确诊为脑部恶性肿瘤,已到中期,手术住院和接下来的化疗,不消半年家里的积蓄和丈夫的头发全光了。

  2001年初,眼看着家里坐吃山空,而丈夫的病情仍无好转,两个儿子又在长身体,于化玲决定外出打工,同村的老乡带着她来到江都。

  从此,家里所有的负担都压在这个女人的肩膀上。于化玲的三轮车上放着一个耙子,每当在街道上遇到垃圾堆的时候,她都会用耙子扒拉一下。在城市里拾荒的人很多,只有运气好的时候,才可以捡到一点废品。收废品的利润也很薄,一斤纸盒子有一毛差价,一斤废铁有2毛多差价。她每天上午收废品,下午将废品整理分类后,再卖给废品收购站。偶尔也可以收点用得上的东西,比如身上穿的衣服、用的手机和小儿子现在上班骑的自行车。

  春节前是收废品的旺季,辛苦一个月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但二三月份是淡季,每月也只能有个六七百元的收入。最初俩儿子在家上学花不了多少钱,钱主要给丈夫看病。这9年间她很少回家过年,每年腊月都是收废品的黄金季节,她舍不得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越是临近初一的时候,车票也越贵越难买,她更舍不得花钱,只好等到初五过后,才回家看看。2006年春节前,老家打电话说丈夫病重,初二那天于化玲回到家,到了初四早上,丈夫去世了。过了十五,于化玲安葬完丈夫,就独自一路流着泪又回到了江都。“村里有闲话说我心宽,但哭有什么用?怕别人说闲话又有什么用?儿子是我的,我要好好挣钱把孩子培养成人,这才是真的有用。”

  穷富是一回事人品是另一回事

  丈夫去世时,大儿子冯英龙刚上大学,小儿子冯款刚上高中,于化玲肩上的负担不但未减,反而变得更重了。她要把每月挣来的那点钱分成两份,一份寄给苏州的冯英龙,一份寄给邳州的冯款,而她自己几乎就不花钱,每月的生活费开支基本不超过100元。“穷富是一回事,人品是另一回事。”在江都市惠民东路,退休干部夏禹治说,附近的许多居民都对这个拾荒妇充满敬意。

  以前他对收废品的没有太多好感,虽然也觉得他们风吹日晒很辛苦,但总不放心他们的秤。一次,夏先生把家里的废报纸、酒瓶子等收拾出一大堆,放到楼下自家的自行车棚准备卖掉。邻居提醒他说,如今卖菜的、收废品的时常都是大秤进小秤出,于是他琢磨片刻,拎着家里的水壶去了街口的工商所,灌满水后放到公平秤上一称:9斤3两。

  回到家不久,就听到收废品的吆喝声。

  “你秤准不准?”

  “俺的秤要是不准,你就顺手给俺折断。”那个人把胸口拍得咚咚响。

  “你把我这水吊子(水壶)钩钩,看有多重。”那人没有看出老夏的用意,用秤一钩,“七斤二两,绝对没有问题。”夏先生把话挑明了说,那人悻悻地推起三轮车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收废品的老汉,结果还是差不多。

  邻居大嫂看到夏先生这样较真,开玩笑说:“老夏,你比奸商还精!”老夏说:“我不是精,我是想用秤来称人心。”

  于化玲推着车子进来了,老夏一边问着价格,一边盯着她手里的秤。老夏照旧说:“你把我这水吊子钩钩,看有几斤重?”

  于化玲钩偏了点,壶里的水倒出了一点,“老板,壶跟水一共是九斤二两。”老夏高兴了,坦率地告诉她:“你可是我遇到的秤最准的人。”

  面前这个瘦小的女人一下子让老夏有了好感,于是他一边帮着捆扎报纸,一边和她闲聊起来,听于化玲说起自己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更让老夏产生了好奇,在随后的问答中,老夏大致了解到于化玲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下子对面前的农村妇女肃然起敬。

  于化玲将废品逐一装车后,从车前筐掏出口袋准备付钱。老夏说:“算了,看你这样,钱就不要给了,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本来就是废品。”可于化玲很硬气:“不要钱,我就不收你的废品。”

  尽管“一个人在外边,感冒时都没人帮着去买药”,但这个善良的妇人从来不吝于帮助别人。

  在商业公寓,听到于化玲的吆喝声,10栋的周女士将她叫上四楼,将一堆废品送给她,推让着说下回一起算钱。周女士说,她母亲腿伤不能行走,有几次是于化玲用三轮车把老人拉到医院换的药。

  为母亲“骄傲”的大孩子

  冯英龙说,他大学时爱好摄影,今年元旦看到网上征集《中国人的一天》摄影作品,马上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说即使没有这个影赛,他也会为妈妈拍照片,“爸爸在世时,最遗憾的就是没有留下照片,在那之前,我从没想过他会这么快离开我们……”

  他说,他并不觉得让别人知道妈妈是收废品的就丢脸。以前上学的时候,看到条件好的同学,也恨自己为什么长在这样的家庭,现在自己工作了,为妈妈感到骄傲,“她为我们兄弟俩做了那么多,我们怎么能嫌弃她?她再苦再穷也是我的妈妈。”

  在儿子的“骄傲”背后,是母亲于化玲木板床凉席下一张张汇款回执,金额从300到1000元不等,白花花一大片。收款人一栏一律都是两个“前世债主”的名字:冯英龙和冯款。

  冯英龙在苏州上大学的第一年,学费和住宿费将近6000元。从第二年开始,学校将他的学费减半,但每月500到600元的生活费却免不了。大学三年,每年花费一万元左右,这都是母亲拾荒一分一毛挣来的。

编辑:梁铮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母亲拾荒9年供儿上大学 儿子为其拍工作照(图) 07-22 11:55
乞讨者拒收拾荒者施舍感动网友(图) 06-29 11:48
拾荒汉住公园观景亭 捡瓶罐出租房子月入7000元 06-01 11:59
拾荒兄弟对生活绝望挥刀自残 血洒仅一平米居所 04-25 23:58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