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它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法制类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宣传法律知识、灌输法律观念,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李坚
8月4日,华商报刊发了举办“第二届读者节”的消息,诚恳期望读者对本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看到消息后,多年来一直关注本报的热心读者袁清亮非常激动,他有太多想说的话,写完这些话已是第二天的零点二十五分。
原文摘编如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华商报》风风雨雨走过了13个春秋,我也关注了13年,留下了500万字的读报笔记。作为一个铁杆粉丝,我爱其长、恨其短。借这次读者节的机会,我吹毛求疵挑挑刺,说几条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恢复《读者之声》专栏。
数十位与《华商报》风雨同舟的老读者数十次和我通电话,强烈呼吁恢复《读者之声》栏目。作为报纸的社区联络员,我有责任把大家的心声传递给报社。《读者之声》是联系百万读者的纽带,倾诉心声的园地,互通有无的桥梁,报纸和市民对话的渠道,建议每月刊出一次,如果版面实在紧张的话,至少每季度刊出一次。
二、娱乐新闻不能媚俗。娱乐新闻版应刊登那些读者喜闻乐见的事,不要刊登比如张柏芝大口吃饺子的图片,明星戴口罩猜猜都是谁的图片等,没有任何的娱乐性和社会意义,只能让人看了心烦。
三、体育新闻不要“十年一贯制”。今天篮球,明天足球,左一个篮球,右一个足球,不是篮球,就是足球。偌大个陕西省,这么多百姓,注重健身的人很多,做运动、锻炼的人很多,难道有关百姓锻炼的事就不是体育新闻吗?我认为这样的新闻会拥有更多的读者。
四、健康周刊多用专家自己写的文章。医学专家自己写的文章内容更细致,说得更透彻,讲得更明白,可信度强。
五、建议贵报呼吁城市建设的细节问题。每一个城市都有老弱病残孕,他们在平时的行走活动时,经常需要坐下来歇一歇。但我们的人行道、树荫下座椅太少了,能否借贵报的影响力,呼吁富商和相关政府部门关注这一问题。另外,一些地方如厕难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桥头堡,一定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市民生活得更舒适。
评报者介绍
今年66岁的袁清亮家住丰庆路,是一名退休干部。他从1997年开始订阅报纸,是《华商报》不折不扣的铁杆读者。每天早起一拿到报纸,他就开始了一天的 “读报工作”,仔细看每篇报道,琢磨每篇评论,至今已经整理出了40多本读报笔记,共500万字。去年家里新添了电脑,他又把读报笔记搬上了网络。“我不会打字,孙女放学后,就帮我把白天整理好的读报笔记发上博客。”
除了专注于每天读报外,13年来,《华商报》举办的大小活动,几乎都能看到袁清亮的身影。报社记者、编辑的名字,袁清亮也能一口气说出至少30个,就连记者的“动向”,他也掌握得一清二楚,“我记得以前有位记者叫杨明,现在调去宝鸡站了吧。”华商报记者 马群
读者建议
加强与新媒体合作
读者边静 (西北大学在校研究生):今天的传统媒体都面临着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冲击,作为纸质媒体的一员,《华商报》也不例外。在这种新的生存环境下,如何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如何与新媒体更好地合作与竞争,是《华商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网友“王一梅”:我觉得报纸可以跟读者在某些新闻事件上用微博互动,毕竟年轻人看网络的时间比报纸时间长,微博可以吸引外省的读者关注《华商报》。
读者赵鹏(公务员):在工作单位,《华商报》是订阅刊物。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报纸浏览一下新闻。省内、国内发生了哪些大事,国际上有什么新闻。个人对《华商报》提点小建议,能不能增加深度访谈和报道量。
读者刘奔(杂志社广告业务员):具有鲜明特点的都市报纸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自己的人文空间、引导民众理性思考、承担舆论监督作用。《华商报》作为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报,不光需要做及时反映民生、关注民众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民生报纸,还需要做承担起新闻评论、时事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等引导大众理性思维的媒体工具。《华商报》可以在时事评论中表达更鲜明、独立的言论和态度,加大专栏、副刊的内容,增加报纸的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
读者朱琳(事业单位职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养生保健、强健体魄、提高生活质量为百姓所关注,但大多数读者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欠缺,而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又很有必要,希望报纸能结合相关事例多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读者李坚(陕西金镝律师事务所律师):《华商报》贴近读者,贴近百姓民生,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希望它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法制类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宣传法律知识、灌输法律观念,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读者冯恒仁(教师):新闻的采编要彰显“新实活”和“真善美”。所谓“新实活”就是内容要新鲜、真实,编排要灵活多样,前者不用多说,后者则可以加强读者的参与,报纸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每周六的回应和参与,对某些热点问题的讨论等都挺好的,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力度不够。所谓“真善美”就是对相关暴力、婚外恋内容进行过滤,多关注普通人的生计问题,像这一阶段的牵手行动就特别有人情味,值得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马群
读者意见
新闻品质不稳定
读者边静(西北大学在校研究生):从内容上说,《华商报》的新闻品质不够稳定,时而精品频出,时而乏善可陈,虽然新闻是“速朽”的,要求它每篇都是精品太过苛求,但追求品质的稳定与不断提升无疑是 《华商报》始终应该坚持的方向。
读者高翔(高三毕业生):身为一名刚刚高考完的高中毕业生,我觉得贵报关注高中生的内容偏少(一些招生广告除外),是否可以在报纸上添加些能为高中生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学习方法等,使《华商报》不仅成为我们的益友,也可成为我们的良师。
读者贾琳(派出所民警):文化界、艺术界的内容太少,内容应该再多元化一些,专栏请一些牛人,比较流行的书弄个连载。在现在的定位下,还可以再高端一点,雅俗共赏不是更好?
读者王理(延安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发行方面,贵报确实做得很不错,在西安随处都可以见到卖《华商报》的,但是在别的市县区相对就有些薄弱,除了偶尔在车站能见到外,别的地方很少能看到。
读者包磊(公司员工):已经订阅《华商报》有4年了,总体感觉很好看,最喜欢看的是民生版,在那儿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乎百姓生活的政策,可这些信息比较分散,今后要是能把服务类的信息都集中在前版呈献给大家的话我会更喜欢。
读者李靖瑜(退休干部):导读版越办越精彩了,让人有看一版而知全貌的享受。但有时广告竟占了半版,难免有喧宾夺主之感。把广告控制在一定范围,突出导读版的统领功能。
大标题醒目、活泼,但有些仍然面孔过于严肃,缺乏幽默、机智和吸引力。大人物其实是很随和的,标题是最考验编辑水平的。
学生作文版很成功,吸引了不少不看报的小学生和家长。但应该经常变换形式,千篇一律的面孔会引起学生们的审美疲劳。能否搞个低年级版、高年级版、初中版、高中版?同题征文版?智慧描写版?作文心得版?
记者办报的同时,要适当地吸纳来稿,不要搞成千报一面,一种口吻。除了记者炒的菜以外,让读者品尝一下自己手艺。
■参与方式
拨打华商新闻热线:
029-88880000 QQ:200802982
E-mail: 88880000@mail.huash.com
华商论坛: 陕西论坛版块(bbs.hsw.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