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王晖 (天然气公司企宣人员):建议多做些读者参与的活动,最好免费,比如一些公益讲座,希望免费给一些订不起报纸的人送报。
读者贾茜(宣传策划):一直都很喜欢看《华商报》,新闻及时,更新也比较快。《华商报》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比较亲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甚至是公交车上,大家都在翻看《华商报》。但是随着现代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普通百姓不再满足于日常的柴米油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诉求。因此,我觉得《华商报》可以在亲民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文化品位,加大文化专题的投入,如果合适的话,还可以与其他文化产业单位合作,做相应的文化专题,来发掘西安作为13朝古都的精神内涵,提高报纸本身格调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读者王建波 (工程公司管理人员):我是《华商报》的忠实读者,最关注的是西安新闻版和社区新闻版,感觉和老百姓很贴近。现在《华商报》的版式、新闻报道方式和几年前相比变化很大,进步很明显。我的建议是,希望《华商报》能加大对财经类新闻的报道,满足我们这些关注经济动态的读者的要求。另外,能开辟专栏给陕西的文学爱好者,刊登来自大众的文章、诗词,和读者更好地互动。
读者雷倩(学生):希望能够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例如在如今就业难的情况下,能够多给待业人员提供一些有帮助的信息。
读者李彬(媒体发行):建议《华商报》在内容上能创新,比如广告版上商品的价格能否向读者公布一定的价格范围,例如有的住房信息公布楼盘时也将报价一同公布,我觉得这样比较吸引读者,也能使读者喜欢翻阅广告版面。使《华商报》也能成为读者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报纸。
读者吴慧娟(在读研究生):《华商报》作为中国比较成功的都市报,风格鲜明、通俗易懂、符合大众阅读习惯。我觉得《华商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作改变:首先要加强评论,新闻占报纸的比重最大,但评论才是报纸的灵魂。其次,一定要再加强报纸的服务功能,贴近生活的同时,避免庸俗、媚俗。
网友“meyinado”:西安有这么厚重的历史积淀,为何不用心去挖掘城市建筑背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故事?北京某报的周末版有这样的专版,其可读性甚至远远大于很多当日新闻。
读者冯恒仁(教师):建议认真办好纠错栏目,以期减少出错率。很欣赏《华商报》勇于揭伤疤的魄力,纠错栏目办得非常成功。但能否把出错版面的编辑、校对等名字去掉换成指出错误的读者,这既呵护了编辑也鼓励了读者,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做并不是袒护编辑,而是体现了人文关怀,我想编辑们也是挺辛苦的,谁也不愿意在编排上出差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