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政
“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自然遗产,湖南崀山等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对此,很多人质疑这样做值不值得?(8月11日《广州日报》)
“中国丹霞”的申遗成功,本来是一个值得人们自豪的事,说明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达到了世界级标准,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可喜可贺。可是耗资十多亿弄来这么个“名头”,也够奢侈的。十几亿不是个小数目,还不是纳税人一分一毛凑起来的吗?这样的申遗,老百姓觉得值得吗?撇开这个话题不谈,从“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彭华口里,可以看出,这样的申遗,还是逃不出以往申遗的老路,无非是把“世界文化遗产”当做一个“金字招牌”,进行开发利用罢了。
不然的话,地方政府也不会憨了傻了,为一个让别人承认你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动干戈,砸进去这么多钱。据悉,申遗地之一的湖南省新宁县,一年财政收入才2亿元,这次竟然花了4亿多元,等于一下子把本地两年的财政收入都砸了进去。这种不计成本、砸锅卖铁的行动背后,如果没有巨大的逐利冲动,能有这么大的动力吗?
最功利的表现就是,申遗的成功就等于是景点的涨价,这几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惯例。景点还是那个景点,并没有因为申遗而有太多的改变,门票却是一夜狂飙。诸如张家界、西递宏村、九寨沟、黄山等许多景点都是在成为世界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的。已经有官员赤裸裸地说:“丹霞山也不排除门票涨价的可能。”怪不得中国有些人申遗热情高涨,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由于申遗过于功利的思想,申报成功,并不意味着保护从此会更好。一些申遗成功的地方,不但这些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反而是“破坏性的开发”加剧,被搞得一片狼藉。譬如,张家界、三江并流等世界遗产因过度商业开发曾受到世界遗产大会的黄牌警告。而为了“摘黄”,恢复武陵源的自然风貌,张家界当地政府不得不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此举耗资数亿元人民币,结果赔的比赚的还多。
信守世界遗产承诺不搞过度开发,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理应成为遗产所在地政府的共识。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世界遗产地的利用必须确保生态或文化的可持续性,确保利用不会对遗产地的杰出价值、完整性或真实性产生有害影响。这些文化遗产是具有与一般经济性资源不同的特殊性,不是商品和旅游广告,而是启迪民智的钥匙。无节制的开发、搭车涨价的恶劣行为,都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作践,最终都会被人们所不齿的。
虽说这些世界遗产,在地域上是属于我们的,但又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而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共享的。对它们的保护是我们的义务,传承是我们的责任,这才是“申遗”的终极目的。我们现在需要摒弃那种“申遗”就是为了开发赚票房的观念,厘清一种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用实际行动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样才无愧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