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的早期记录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书的《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中的“泸”便是指金沙江,可见当时人迹罕至。而“金沙江”的名字是到了宋代时,这条大江已经因河床金沙众多,吸引了淘金人纷至沓来,而改称的。这么一条从重重万山中奔腾而来的大江,裹挟着数不清闪闪晶亮的黄金颗粒—— “大如蚕豆,小如沙粒,形状各异”。金沙江边的人们,将这种沙金按品级分为七八九等,比如九成沙金赤黄,八成淡黄,七成青黄等。金沙江的富饶还不止于此,它充沛的水流资源与两岸无数矿藏滋养着方圆3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而其地势落差所造就巨大的1亿多千瓦水能资源,也占到整个长江水能资源的40%。图为支流雅砻江与金沙江交汇处,较为清澈的雅砻江水在此并入浑浊的金沙江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