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杨家村城中村改造昨启动 投17亿打造文化创意区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9-19 07:2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刘超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西安杨家村村民们在村委会了解拆迁实施方案 本报记者苗波摄

  杨家村记忆

  解放前 村民都卖挂面

  “尽管叫杨家村,其实村里姓杨的不是最多,现在韩、樊、杨是村里的三大姓,解放前杨家村最出名的是做挂面!”关于杨家村,67岁的杨振娓娓道来,“杨家村名字的由来现在已说不清楚,但村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已经80岁高龄的韩师傅说,“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有城墙,东西南北四个城楼,我们还上去玩过,解放后城墙被陆续拆掉了!”老人讲,解放前条件比较差,地里的收成养不活村民,九、十月份农闲时,村里人便开始做挂面,挣点零花钱,土地包干到户后,很多村民开始忙着种菜,做挂面的事也就撂了下来。

  如今,杨家村新一代村民经商的经商、开店的开店、上班的上班,对于做挂面的传统几乎没有记忆。35岁的村民韩满信说,“我们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除了住外,吃穿用都是去商场买,这几年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每年也舍得出去旅游,甚至去国外旅游都很正常!”

  对于杨家村的改造,不少村民满怀憧憬,“以后环境好了,子孙不用吃井水了,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1年 村里都是土路

  “那时候,住在校外的人并不多,学校附近的杨家村也比较穷,村子里大多是平房,村里的路也是土路。遇上下雨天,到处都是泥巴巴的。”1991年,马晓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报考自考,曾住在杨家村。“1991年、1992年,村民还有自己的耕地,还靠庄稼维持生计。自家有多余的房也会对外出租。”

  “当时房租一个月只需十几块,房子里没有家电,就一个灯泡。连床都是砖块垒起来的,上面搭着一块木板。”马晓峰说,“村子里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就更别提娱乐了。幸好杨家村离长安路近,下课后我们都是在长安路上吃吃逛逛,深夜才回杨家村睡觉。”

  1993年杨家村耕地被征,村民纷纷盖房,此时马晓峰也离开了杨家村。当他再次回到杨家村时已经是1998年。“此时杨家村已经成了规模,几乎每家每户都盖起了五六层的楼,村子里住满了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马晓峰说。

  1993年 村民还是菜农

  “早些年,如今的明德门附近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人们种些蔬菜,一大清早挑个担子,步行到城里卖菜维持家用。”如今,54岁的杨家村人老张,早已从20年前的菜农变成了房东。

  “1993年,杨家村的耕地被大规模征用,建起了一栋栋高层,变成了如今杨家村周边一个个小区。”老张回忆道,“当时每家每户都分到了赔偿款。几乎是一夜之间,村民们都盖起了自家宅院。”

  “那时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村民自住,很少有房客。直到1995年前后,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陆陆续续涌进了村子,有些是毕业的学生忙着找工作,有些则是不愿住在学校宿舍。”老张说,“到了2000年,杨家村城中村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这里租住的人有大学生也有外来务工的,一楼变成了门面房,有饭馆、网吧、服装店等等。杨家村像是一个小城市。”

  转眼,20年过去了。从1993年杨家村耕地被征,老张和他的乡党们从菜农变成房东整整20年了。

  1995年 村里好多自考生

  杨家村,像大部分城中村一样,狭窄的道路两旁一家挨着一家。每户人家的房屋也是一间套着一间,向外出租。

  但杨家村也有着与其他城中村不同的地方。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多所高等学府分布在杨家村周边,这里也是附近大学生的第二个“家”。

  “1995年前后,杨家村里的房客大多是附近高校的自考生。好多自考生教室、宿舍都设在村子里。”房东王师傅说,“没过几年,又碰上大学扩招。不少大学生不喜欢住在学校宿舍,而是喜欢租住在村子里的自由。上世纪90年代末,村子里的房客几乎都是学生。晚上一出门,满街道上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

  “到了2000年左右,大学似乎对学生住在校外抓得比较严,住在城中村的学生们大多回到学校宿舍住。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则住进了杨家村。”王师傅说,“这几年,村子里住的房客,有大学生,也有外来务工者,各占一半吧。” 本报记者杨明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