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民族服装的阿胡阿牛(阿胡是姓、阿牛是名),向游客讲解彝族的历史。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保留奴隶制度最长的一个民族,直到1956年才彻底告别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实现了千年的跨越。
今天(9月29日),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56件独具彝族文化特色的文物亮相西安半坡博物馆。展览从文字、等级制度、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阐释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形态,让观众全面深入的了解被誉为“奴隶制社会活化石”的彝族社会。
目前全国共有彝族人口900余万,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个地区。而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彝族人口197万。在1956年之前,凉山彝族还完整保留着奴隶制社会形态,等级森严,家支(政权组织)林立。只占总人口7%的“兹莫”、“诺合”等级统治着占93%人口的“曲诺”、“嘎加”和“嘎西”。奴隶们毫无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为奴隶主所有,由奴隶主任意奴役、配婚、抵押、买卖,甚至残杀。
1956年颁布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首先彻底推翻了奴隶制的罪恶统治,解放受剥削、受压迫民众165万人。其次,在民主改革中,据不完全统计,没收、征收、征购奴隶主土地192万亩,耕畜36万多头(只),农具(生活用品)6万余件,房屋12000多间,粮食2500余万斤,并废除了奴隶主一切特权和债务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