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虽然春节也是7天长假,但是受中国人长久的思想,春节必须要回家团聚,不适合外出,即使有些人外出,都会选择在春节长假的后几天,这就让人们觉的春节并不是一个能够安心旅游的日子,五一长假的拆分,使中国人的长假就剩下了十一这一个节日,而中国一年的休假也就只有11天,是多是少,做个对比就知道: 法国:世界上节假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双休日、带薪长假、法定节假日再加上其他假日,法国人每年约有150天不用工作。 德国:每个州各有8-12天的公休假,平均每人每年带薪休假30天。 印度:全年法定假节日和周末共120天。
带薪休假基本没实现 被逼只能在节日旅游 按照这样计算,只要工作满1年就会有带薪休假的机会,如果在加上周末,至少也得有5-7天的时间,那么完全可以不用凑到十一那个7天长假去旅游,有谁愿意出去旅游的时候被问:今天你在哪看人?而现实是很大一部分国人或因为工作,或因为公司无法享受到年假,带薪休假根本无法实现,想出去玩只能等到国家法定节假日。 |
![]() |
|
![]() |
是谁在背后“逼”国人 |
![]() |
高速路免费 《旅游法》实施以后高速公路免费,有网友就质疑这是导致黄金周拥堵的主要原因,中国人都爱占便宜,这一下子过路费全免了,平时不开车出来玩的都开车出来玩了,没车出来玩的租车也要出来玩,人们便被这免费诱惑吸引的国庆黄金周出来旅游,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会长杨富斌称的确是自驾出游的人越来越多,过路费免费只要花点汽油钱想开多远开多远,大家觉得很划算,很少有人会考虑拥堵等原因。 景点优惠 十一期间很多旅游景点实施优惠政策,也许优惠的幅度并不高,但是依然能吸引很多愿意占便宜的游客,看上去景点做了退步也许在吃亏,但从庞大的游客数量来看,它们只是吃小亏占大便宜,最终被动的还是来旅游的中国人。 “五一”长假取消 黄金周集中出游导致景区拥堵这种貌似不理性的现象,其实隐含了一个真相——就是长假供给的短缺。这种扎堆儿的旅游方式中包含着太多的无奈。 比如一位外地家长想带孩子看北京故宫,但孩子的寒暑假家长要上班,春节又要回去跟老人团聚,一年之中只剩十一黄金周能来了。 |
![]() |
|
![]() |
![]() |
当年取消它是寄希望于带薪休假能够落到实处,继而让国人在传统节日有所休闲。但是五年过后,带薪休假主要还是在行政机关执行得好,其余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效果都不见得好。这样,人们既无法享受带薪休假,同时又少了一个黄金周出行选择,陷入了“双输”的境地。尽管根据国民旅游宣传纲要的要求,2020年带薪休假制度要基本得到落实,但是,在这个制度落实前,我们还是应该让国人出游多一个选项,等带薪休假制度完全落实了,届时再取消一个黄金周也不迟。 错峰放假 无论是“五一”长假还是“十一”长假,在“拼凑”假日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多元化,增添更多安排。比如区域性错峰放假,以“十一”黄金周为例,南方省份可以选择10月1日至7日放假,北方省份选择9月26日到10月3日放假,这样就可以错开一半的高峰期,明年则可以调换。或者在这两个黄金周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南方省份可以选择“五一”放七天、“十一”放三天的方案,北方省份则可以“五一”放三天,“十一”放七天。这样,一半的省份这么错峰,也可以最大程度缓解景区和交通压力,同时提高旅游性价比。 提高加班费 带薪休假有落实障碍的情况下,必须有采用倒逼式和替代性的办法。有调查显示,“担心上司对其工作态度的评价而不愿休假”与“劳动者维权意识和能力不足”成为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的两大主要障碍。这是现实,但我们能否大幅增加无法休假的工资补偿,比如从现在的三倍增加到五倍乃至十倍?也就是说,带薪休假无法成行时,无论员工是否自愿,用人单位得按照五到十倍的工资给付员工。只有员工被安排休假,才能避免用人单位开多倍工资的可能。这样,用人单位就会有动力督促员工进行休假。 门票预约 黄金周的旅游盛况以及相关突发情况迭出也在提醒我们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能力亟待扩容,要想终结景区逢节必“爆”,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建设预警体系和门票预约系统,便于游客规划和及时调整出行方案,同时,完善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妥善应对大客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景区还可以优化内部各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线路组织,使得观光安排应更加精细化、合理化,这样也能扩大景区的最大承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