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林某投毒只是因为一个玩笑? 11月27日,关于投毒动机的答案终于在庭审中揭晓,却简单到不免让人愕然:林森浩称,并非因为读博、生活琐事等原因下毒,这只是愚人节整人的一个想法。 “投毒行为源自一个巧合,黄洋说了一句愚人节到了,他要整人,林某看见他的样子觉得他会整自己,林某心里想到‘好,那我就来整你一下’”。 林某和黄洋平时关系如何? 林森浩表示,自己和黄洋本没有严重冲突,平时和黄洋关系一般,不是“很铁”。林森浩说,“他觉得我没有生活情调,我觉得他自以为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相近,但他很聪明,勤奋好学。” 多位黄洋及林森浩的同学证言显示,黄洋外向有主见,爱干净,较强势;而林森浩比较记仇。黄洋曾借林森浩之名批评另一名室友乱扔东西,引起林森浩不满。而林森浩获奖学金后拒绝请客,也让在场的黄洋不满。还有消息称,两人之前曾因分担水费产生分歧。【详细】 荒诞而愚蠢的动机,能否解释林某的内心 投毒的动机不可思议、法庭上被告的态度理智冷静。也许林某平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黄洋之间有矛盾,但在他产生投毒这一念头并付之行动的时候,他的内心思考想必不会这么简单。在善与恶的游离中,我们不知道林某真正想的什么,但他至少逾越了底线。 |
![]() |
|
![]() |
无论是乱扔东西、拒绝请客还是水费之争,不难发现,复旦投毒案的“导火索”,都是大学寝室生活中的一些小冲突、小问题。拉帮结派、煲电话粥、寝室财物、个人卫生、盲目攀比……这些“导火索”都会破坏寝室关系,甚至会酿成大悲剧。看看下面这些现象,你中招了吗? 宿舍里拉帮结派:两个室友彼此看不惯,渐渐形成两个阵营,直到毕业也不往来。 寝室财务成敏感问题:个人财务失窃怀疑是室友所为,借钱不还引发争端。 不遵守寝室规定:不遵守大家规定的“室规”,不打水,不扫卫生。 盲目攀比:看到室友穿的用的比自己好,嫉妒对方,从而看对方不顺眼。 深夜“键盘声”:大家就寝后,有人熬夜聊天、打游戏,手机、电脑的键盘声影响他人休息。 不善于沟通: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看不惯室友的一些习惯,隐忍情绪,由此与室友产生矛盾。 个人卫生:长时间不洗澡,脏衣服成堆,散发出的异味让人难以忍受。 深夜煲电话粥:晚上抱着电话和亲友煲电话粥,一聊能到深夜,严重影响别人休息。刚开始上演骂战,严重时演变成动手。 竞争对手: 因学业、荣誉的竞争而产生间隙,特别是毕业季时,为了考研、就业等实际问题勾心斗角。 同寝室友或多或少都存在矛盾,而这些琐碎小事引发的不快如果长期积累,则会使同学关系陷入僵局,甚至最终产生不良的结果,变成冷漠、隔阂甚至仇恨的导火索。 |
![]() |
|
![]() |
同窗之谊,古来传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寝室仇杀案件的屡屡发生,“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缘何成为生死仇人? 心理扭曲:细微琐事成杀人动机 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仅仅是因为打牌等琐事而引发,并且发现其自身因贫困、社交问题、学业压力等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四川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曾世杰,在校内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其杀人的原因是有人嫌他长得丑,他受不了歧视。 竞争压力:校园早已不是象牙塔 学习、就业、研究……激烈的社会竞争将压力转移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身上。在研究生范围内,赢得“老板”导师的赏识、获得发展上的机会,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并不比社会单纯多少。虽然有学生称,复旦投毒事件的受害人和嫌疑人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但目前仍无法确定。 情感纠纷:“经验”上的弱势群体大学生正处在个性趋于成熟定型的关键时刻,其情感的两极性尤为明显,表现为情感内容简单与复杂共处,情感强度变化多端。对情感的把握也不是那么有“经验”,加上年轻气盛,不理智的行为可能导致为情付出惨痛的生命代价。 经济压力:贫富差距下攀比和自卑生活所迫以及难以遏制的"物欲",往往令一些贫困大学生误入歧途。在校园盗窃案中,来自农村地区、困难家庭的学生占相当比例。这些困难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道德品质薄弱,就可能抵御不住诱惑,铤而走险。 |
![]() |
|
![]() |
![]() |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 如今,大学注重科研,注重学业,往往忽视了人文教育,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高校存在有教无育的问题,教学生知识,‘育’却缺失。而‘育’恰恰是很关键的,其中包含人格、人性、人文关怀。”许多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业成绩,只要追求个人的成功,就可以无视他人的生命和存在。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很可能最终造成学生有野心没人性,有知识没文化。 家庭学校的过度保护 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锻炼。小学要上市重点,中学要上省重点,大学要上国家重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家长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事都一手包办,这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素质不全面。 心理教育的缺位,不懂得如何去爱 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关爱,成年后,会在爱的能力、爱的感悟方面有所欠缺。内在没有被爱,外在爱的能力就少。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可以通过多参加校园人际沟通活动,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关怀,获得更多能力去关爱别人。懂得尊重生命,才不会让冷漠和残忍横行。 “有些大学生是大学级智商,小学级情商,这些都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处于不利的局面,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有专家呼吁要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情绪智慧”。修炼一颗善良的内心,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提醒、制约你逾越底线,阻止你走上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