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城市中的流浪汉

来源: 新浪图片  2013-12-16 17:0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李晓飞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一次深夜跑突发归途中,我“偶遇”了一位街头露宿者,他躺在快餐店外的三轮车上熟睡,与店内用餐的人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次“偶遇”,让我开始关注这些与自己同样生活在广州的露宿者群体。他们不愿被叫做流浪汉,却栖息在城市的角落里。摄影:邱伟荣/广州日报

  2003年“孙志刚事件”的发生,直接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广州成为救助管理新政策的引发地。据广州市民政局介绍,过去10年,广州各救助管理机构救助了35.34万人次生活无着及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居全国之首。

  一次深夜跑突发归途中,我“偶遇”了一位街头的露宿者,他躺在快餐店外的三轮车上熟睡,与快餐店内用餐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这次“偶遇”,让我开始关注这些与自己同样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的露宿者群体。在多次深入的拍摄后我发现,他们一般白天在街头的垃圾桶“淘宝”或者打短工,晚上则栖息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微薄的收入刚好够糊口。他们多是外来的务工人员,但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人生故事。

  “我想有个家”

  段费理在工地打短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为节省开支,他临时住在新建成的大桥下,桥下的维护通道成为他躲风避雨的地方,等到附近工地上的活完工后,他又会迁徙到下一个“家”。多年来,段费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漂泊生活。

  今年43岁的马先生来自甘肃天水,初中一年级辍学后他开始在家务农,18岁那年,靠扒火车和讨饭,他一路向南,最终流浪到广州。25年来,他蜗居在立交桥下,靠捡饮料瓶和其它废品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特殊的方式与这座城市共生存同呼吸。然而,陌生人无意中的一句“你结婚了吗”,突然间打动了他。以磨难为代价追求的自由,似乎比不上家人的一句欢声笑语。“我想有个家”,他一遍一遍地说。1个月后,他在附近的餐馆找到一份工作。为了结束流浪生活,马先生打理出干净整洁的自己,把曾经收养的猫、狗、乌龟都送给了好心人,正朝着想要的未来走去。

  四处都有落脚之地

  拄着拐杖的周先生在树上“筑巢安家”。他用竹竿和窗帘布在城市绿化树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竹床,但很快就被管理人员发现并且拆除。当周先生得知树上的“巢”被拆时,他再没有回到绿化树边。他觉得无所谓,四处都可以找到自己落脚的地方。

  90岁的陈伯自从16岁离开广东台山老家后,就一直在广州,现在以四处拾荒为生。陈伯与四只流浪猫相依为命,一起寄居在商家门口,每天都会带着四只花猫到附近广场。说起这四只猫的来历,陈伯总是带有感激之情。12年前,他在江边晕倒,周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唯独这四只流浪猫把他团团围住,一直守在身边,直到几个小时后他醒来。之后,陈伯就决定收养它们到死为止,并日夜相伴。他还分别给这四只猫取了几个有趣的名字:雷老虎、调皮仔、花花和白面仔。经常有热心的市民和爱猫人士会给陈伯的这几只猫送来猫粮。

  节奏奇快的都市生活中,大多路人忽略了露宿者群体的存在。而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流浪街角的生活,每天清晨,收拾好行囊就开始新的一天。流浪是贫寒孤独的旅程,幸好,这座城想方设法给他们一个家。救助站和城市志愿者一直在关注着这群露宿者,定期给他们送上保暖的衣服和食品,并经常在街头为他们播放电影。

  他们不愿被叫做流浪汉,却栖息在城市的角落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特殊的方式与这座城市共生存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