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李克强探访1年后包头棚户区巨变 “光腚娃”搬新居

来源: 都市时报  2014-02-19 17:2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李晓飞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北梁三官庙社区的棚户区拆迁现场已经成为旧城改造的样板,经常有不少人前来参观“北梁经验”。摄影:吴俊松/都市时报

  “最辉煌”的一瞬   

  当天进屋后,李克强问高俊平,“你怎么称呼?”他的回答有些慌乱,“我(当)爷爷了。”

  高俊平是三天后从新闻上看到自己的。之前,有邻居跑来告诉他,“你上电视了!”但他依然没回过神来。

  李克强离开的那个夜晚,高俊平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因为过于兴奋,他脑子格外清醒,但思绪又是混乱的。他一会儿想想白天发生的一切是否真实,一会儿想到自己终于要离开居住了50多年的29平方米小屋了,有些激动;一会儿又回忆起自己在这屋子出生、成长、娶妻、生子的种种经历……胡想了一整夜,未能入睡。

  这大半辈子,他错过太多了——企业倒闭时,1万元买断了他的一生。家里一直清贫,儿子结婚时,他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破了底的鞋用钉子把底钉上继续穿,参加完婚礼,又穿了足足两个多月,直到过年,儿子给他买了新鞋子,他才把它扔了。

  说起来,儿子结婚时,自己的心情也很激动,这大概是这五十多年来最让他开心的事了。但比起和总理交谈,似乎还差了一截。他将之视为人生中“最辉煌”的瞬间。面前的李克强格外亲切,与他进行着最日常的对话。

  当天进屋后,李克强问高俊平,“你怎么称呼?”他的回答有些慌乱,“我(当)爷爷了。”他甚至将自己居住于此的时间说成了30多年。

  “你知道我们要改造棚户区?”李克强问他。新闻视频中没有播出高俊平的回答,镜头切换成李克强提的另一个问题。

  其实,高俊平那时还不知道棚户区改造的事。儿子结婚时,老两口借钱给儿子买了个50多平方米的房子,而高俊平和老伴已经做好了在这29平方米房子中度过余生的准备。

  李克强走后不久,蛇年春节刚过,拆迁队便到高家来测量面积。没过多久,有人上门来做摸底和动员工作,一纸“致居民的信”发到了每户人家的手中。北梁片区的城墙外到处是红底黄字的标语,“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实现北梁百姓宜居梦”。卖房、租房及搬家公司的广告信息迅速爬满了电线杆。

  拆迁浩浩荡荡地开始了。最初,拆迁进行得并不顺利,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初步摸底后制定的第一版拆迁方案遭到83.7%的人反对。但4个月后,形势逆转了,80%以上的居民支持拆迁,甚至主动要求搬迁。

  有一种拆迁叫“不强拆” 

  在多方利益的交融下,包头北梁棚户区的改造为拆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本。

  拆迁,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关于“强拆”的火爆消息屡见报端,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见到小区楼房上挂着的一些反对强拆的条幅,通常是白底黑字,像在祭奠一座楼宇即将消逝;字面扎眼,流露出几分不甘心的情绪。

  但在多方利益的交融下,包头北梁棚户区的改造为拆迁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本。

  北梁棚改征收补偿方案的修改一共进行了十多轮,收到了106条意见,并进行了5场包含居民、法律顾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内的大规模听证会。

  起初,方案遭到反对多是因为“公平”问题,最后出炉的方案消除了居民对公平的担忧。“住房保障”条款规定:对现居住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被征收人,提供50平方米的廉租房作为住房保障,同时以原居住面积为基数,给予货币补偿,补偿金可参与政府监管的商业产权购买;对于现居住面积在25至50平方米内的被征收人,则提供65平方米的安置房,作为住房保障。

  在王万顺管理的片区内,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顺利程度超乎他的意料。他说,因为这次总理来了,安置政策好,13平方公里内几乎没发生过什么冲突。许多居民主动提前搬进新居,剩下的几户,要么是因为暂且没有合适的房源,打算再等等;要么因为入冬,一些居民年迈,搬家有困难因而尚未搬离。而这几户人家,就在渐渐消逝的北梁老区生活着,也没有被强迫离开。

  高俊平家的房子是2013年10月中旬拆掉的,他没能赶上看它最后一眼。57年前,他在这间屋子里出生,一直没离开过。那时,整个家就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睡觉、做饭,生活起居全在一个屋里。最不方便的是有客人来的时候,无法留人过夜,亲戚朋友们往往来了看看就得走,或者高俊平与邻居商量“挤一挤”,男的一间屋子睡一张床,女的挤一间屋子一张床。

  现在,他的新家有50平方米,有厨房、客厅、洗手间和卧室,还有一个与卧室连为一体的小阳台。暖气是地热,冬天,源源不断的温暖从地上蔓延出来。高俊平特地从老家搬来了6盆植物,放在阳台上,让它们终日浸泡在阳光里。

  搬新家时,高俊平将自己与李克强的合照裱起来,摆放在客厅靠墙正中央的桌子上。照片中,李克强双手握着高俊平的手,倾斜着身子,一只脚拐在另一只脚的小腿上。后面,一张有两个婴儿的海报下,“光屁股”小孩正裹在花被单里,撅着屁股。

  现在,高俊平打算将李克强的回信也用相框裱起来,与照片挂在一起。而那张旧照里的电视、衣柜、日历和椅子都不在新家——因为李克强的到来,它们被搬进了当地的一个博物馆里。

  回想李克强来访时,高俊平已经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他甚至没在意身边窜来窜去的孙子高宇博。央视播出的新闻视频里,高宇博先是躲进了紧挨着床的衣柜,再光着屁股从衣柜跳回床上,紧紧地将自己裹在被子里。

  李克强给高俊平的回信

  高俊平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信中说北梁棚户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和老伴、小孙子,还有很多居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舒适、配套齐全的新楼房,实现了安居梦,真是从心底里为你和大伙感到高兴。

  北梁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和作风,也体现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国家还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圆上安居梦,除了安居,养老、医保等惠民政策也都会一步步完善。

  安居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要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让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祝全家新年好并代问北梁的居民好!有机会我再去看望大家。

  李克强   

  2014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