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之路有何渊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丝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12年,最终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称定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2013年2月,丝路申遗文本由我国和哈萨克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共同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并被正式受理。
2013年10月中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专家狄丽玲、山内和也对我国22处申遗点进行了现场考察评估。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予以表决,丝路入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