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陕西7处遗址点列入世遗名单 若不保护好就会被除名

来源: 华商网 时间:2014-06-23 17:32:05 编辑:王轶 作者:王轶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彬县大佛寺石窟。华商网友目送飞鸿 摄
  大雁塔

  大雁塔是7-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玄奘于627-645年间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岛取经求法,历时十八载,行程遍及五天竺。归国后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是中国与中亚、印度交往的珍贵记录。

  据大雁塔碑文记载,该塔便是为存放玄奘带回的经卷佛像而建。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

  此外, 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这种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至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

  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

  小雁塔

  小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高僧义净沿海路西行求法直接关联。义净(635-713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于670-695年间自广州出海,沿海路西行至印度半岛求取佛法。归来后曾在长安荐福寺翻译佛经,并圆寂于此。小雁塔即为保存义净带回的佛教经像而建。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小雁塔为唐代同类密檐砖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初期的珍贵例证。

  兴教寺

  兴教寺塔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重镇,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玄奘法师以其坚韧的精神、对佛教传播的巨大贡献、和《大唐西域记》中对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记载,并创立佛教唯识宗,成为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

  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