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神秘的秦岭雨蛙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4-08-07 08:04:05 编辑:刘超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岭中仅有的一种雨蛙——秦岭雨蛙华商报记者 宁峰 华商摄友 蒲志勇 摄

  调查报告中了解雨蛙习性

  一直以来,对秦岭雨蛙的研究非常少。中国科学院两爬研究专家赵尔宓在《秦岭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中介绍,秦岭雨蛙体长最大42.5毫米,雄性小于雌性,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宽圆而高,吻端平直向下,吻棱明显,颊部几近垂直,鼻孔近于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鼓膜圆而清晰,约为眼径之半,舌较圆厚,后端微有缺刻,锄骨齿两小团,略呈圆形。

  身体各部的黑斑数目不同,而且斑点的形状、大小及排列方式也有不同。主要的有略呈三角形或近于方形的,这样的斑点多排列成镶嵌形,有的呈圆形斑,分散排列,也有由于相邻的几个斑点连接在一起,成为较大的斑块,吻端头侧绝大多数为“T”形棕褐斑。前肢较粗壮,指端均有吸盘。秦岭雨蛙成体,白昼多生活在杂草及灌木中,特别是聚集于灌木下方的草丛中,晚上则多在秧田四周、河边树丛、麦地、田埂甚至山坡各处鸣叫不已,有时亦在田边水内露出头部。

  国内两爬研究专家宋阳博士说,秦岭雨蛙其体型娇小,能在树叶、草叶上捕食蚊虫、蝇等小虫。秦岭雨蛙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稻田或水域附近,栖息地要接近水源,还要有杂灌、树叶或湿地,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

  近距离接触雨蛙产卵

  每年的5到8月,是秦岭雨蛙的繁殖期。

  7月12日,作者在佛坪熊猫谷景区一施工处解救了一只即将产卵的秦岭雨蛙,因为在产卵期间,它一点都不能受到外界的打扰,在那安静地待着。到了第二天,作者看见水草下面的卵已经变大,雨蛙还守在旁边。第三天,蛙卵已经变得更大一些了,卵的颜色也在变白,大雨蛙已不在那里了,偶尔只能听见雨蛙清脆的叫声。第四天,早上去看的时候,不知什么东西把蛙卵吃掉了,看到的只是蛙卵上面的一些“膜”,只剩下了像“胶水”一样的东西,很是可惜。

  宋阳说,2009年在周至县厚畛子发现过大批秦岭雨蛙,还偶遇秦岭雨蛙产卵,在发现后继续坚守通宵拍摄记录秦岭雨蛙产卵及产卵后的情况,在一片湿地发现了近百只秦岭雨蛙,有幸遇见也不能错过这次的野外两爬调查,当坚守到晚上的时候发现雨蛙开始在小水潭边产卵了,用手电筒照着拍下了珍贵的资料,它们对灯光也没有任何反应,还观察到了它们捕食“猎物”。

  近几年连续发现秦岭雨蛙,说明了秦岭以南的自然植被、干湿度、水质等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之近年来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种群数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作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希望秦岭雨蛙能不断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