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极难遇上 调查全靠粪便取样
按照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6大山系中,涉及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间隔,陕西省林业厅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计划,2006年4月在秦岭地区全面启动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项目。来自陕西省林业厅的调查数据显示,相比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截至2006年,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四至均有明显扩大:发现秦岭大熊猫痕迹的最东点地理坐标向东扩约26公里,向南扩约4公里,向西扩约39公里,向北扩约4公里。
2012年启动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陕西省林业厅建立了由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大熊猫调查技术支持队伍,有野外调查人员624人,大多是林业骨干技术人员。调查分布区相比上次调查又增加了2个县,总计涉及省内大熊猫分布区5市11县范围内的636471余公顷山林。重点调查区域设置大熊猫调查样线2013条,一般调查区域设置422条。
在历时一年半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在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区域内翻山越岭,走遍了设置样线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据了解,调查中对相互缺少连接的各栖息地之间大熊猫走廊地带也是十分仔细。“大熊猫走廊地带对整个大熊猫秦岭亚种种群繁衍关系重大,所以得下很大力气调查。”调查组成员任先生透露说,自己还没有听说有人在走廊地带发现大熊猫实体,但有的走廊区域发现大熊猫活动的证据。
“很多历史人为原因,导致秦岭的大熊猫栖息地被割裂成现在的六块,这不但影响大熊猫居群之间的交流,也缩小了大熊猫活动范围。如果加大恢复大熊猫走廊,保护促进各个大熊猫居群之间的交流,对切实保护大熊猫意义重大。”8月1日,在西安一个大熊猫保护项目研讨会上,已经退休但依旧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的雍严格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他作为技术指导专家参与了前期培训等大量工作。
此次调查除了惯用的咬节数据统计,还新增了DNA调查,这两项最重要的调查数据都来源于大熊猫分辨。“除非大熊猫生病或者受伤,否则野外极难遇到大熊猫,我们调查就是找大熊猫粪便,越新鲜越好。”调查组成员任先生说要在山林里找到一坨大熊猫粪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找到了如获至宝。
据专家们和调查人员介绍,踩上大熊猫粪便像踩了一脚的芒果,两头薄中间厚,长约十几厘米,一坨至少有三四块。大熊猫没有食草动物那样细长的肠道、复杂的胃以及发达的盲肠,消化迅速的粪便团没有臭味,相反还有些草香味。新鲜的粪便带些黄绿色,就像是竹屑和竹节搅和在一起。因为其中水分蒸发掉了,陈旧的则是一捏软软的。
进化中大熊猫的伪拇指功能很关键,可以用它轻松握住竹茎,并利用强劲咬合力轻松咬食竹子。多年大熊猫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一只大熊猫在吃竹子时,每一口咬掉的竹节都长度一致,粪便中竹节长度也用来区别邻近区域的不同大熊猫。“如果巢域范围内两坨粪便中竹节长度相差不到2毫米,就认为是一只大熊猫留下的。”任先生介绍说,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一旦发现新鲜大熊猫粪便就要用专用袋子盛装起来,迅速提交汇集的新鲜粪便被送到北京的中科院动植物研究所实验室,利用DNA识别技术区分不同大熊猫个体并建立各自的DNA档案。
“大熊猫粪便作用很大,这里面有咬节、DNA信息,还有一些病菌信息,我们以前很多时候就是利用粪便判断大熊猫生病没有。”雍严格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实验室DNA分析工作已经结束,其中DNA数据对此次全国大熊猫统计提供了精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