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大学生公务员成深山“熊猫人” 诗词描述秦岭生活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4-08-11 07:07:57 编辑:曹静 作者:孙元华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房子保护站的张波(左)和虎豹河检查站的孙亚东,他俩去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基层工作

  这是一群常年工作在秦岭深山里的巡护人,除日常进山巡查外,他们承担了大量秦岭野生动物的调查保护工作,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有人说,他们就是大熊猫的保护使者、秦岭里的“熊猫人”。他们中,有的在野外工作了三十多年,但也有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生活,就像一名入职秦岭深山不久的大学生所写:

  “压缩饼,解放鞋,梁顶密丛利韧叶。辨兽粪,寻痕迹。竹林响异,且行且戒,怯怯怯。余晖暗,返途恋,鸟兽鱼虫生态灿,大熊猫,金丝猴。人与自然,共栖和善,赞赞赞。”

  7月19日中午,按照GPS航迹穿行在秦岭三十担银梁附近密林里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野外调查队,正在为靠近当日调查目标地艰难行走着。

  “蛇,你们往上走注意,别抓上了。”走在最后,拿着带GPS功能平板电脑的孙亚东喊了一句。树林茂密,山坡上光线很差,斜趴在山坡上的孙亚东过了一会儿才找到路,又跟了上来。

  “就是这个蛇,我摸石头时它就在石头上,差点呀。”孙亚东和蛇僵持时,还轻轻用平板电脑拍了下来,夜里回到宿营地,有同事认出那是有毒的蝮蛇,戏谑说:“今天咬上了,要把你抬下山的话,估计现在都下不来。”2013年通过陕西省公务员考试入职保护区管理局的孙亚东听后,把眼睛瞪得大大的。

  遥远山间崎岖的“一线天”

  今年七八月份,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比往年忙碌很多,除了日常进山巡查外,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也需要加人加班。各路调查队需要组织专业小队,进入秦岭深山各处样方测量汇表,加固和修理标示物。(样方是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通常面积为一亩。)

  孙亚东原本在保护区管理局虎豹河检查站工作,日常负责进出林场车辆的查验登记等工作。在没有手机信号和网络的检查站,工作枯燥却又需要24小时在岗。这次抽调到板房子保护站组队进山做森林调查,他很兴奋。

  板房子保护站很偏僻,紧靠108国道却接近秦岭主梁,由周至马召进山向南要走70多公里山路才能到达。

  进山的时机选择最主要的考量是天气。今年51岁的板房子保护站站长高永进在林业系统担任野外工作已经31年,连续几天傍晚,他都站在保护站院子里往四周看天。

  7月18日清晨,就着山间的薄雾,调查队员们挤进一辆破旧的微型面包车出发了。从保护站到目标地4419样方,还有几十公里山间土路。土路是凿崖而建,平常只能跑摩托车和农用三轮,开车的板房子森林派出所所长高哥,最担心对面来车,因为会车比登天还难。“这里叫一线天。”去局机关工作之前,张卫杰在板房子保护站工作了9年,对该区域相对熟悉。一个多小时后,调查队员们总算到达板房子镇东石门村,这个几十户村民的小山村是山里最后的居民点。

  东石门村村民和上了年纪的保护站职工都熟悉,急忙拉凳子泡茶,让众人歇息再进山。“还没进山吗?”听到这个,一位年轻调查员小声问同伴。

  薄雾林间吼几声都能下雨

  相比五年前的全国森林调查GPS定位,现如今新发的平板电脑似乎更为方便。已经废弃至少20年的伐木小路早没了模样,当年伐木工人匆忙离开时留下的一截截树干,腐朽得只剩下轮廓。

  离开东石门村两三公里,就进入了无人烟的森林,即使依靠GPS指引也无法确定前进的路线。“五年里树木都长了,还有滑坡破坏等,让地貌特征也不好区分,只能凭着经验和感觉走。”经过一个山涧之后,众人已找不到去路,在和背工商量之后,张卫杰与他分开走,各自找路。

  在一个周边陡峭的山沟里,两路人互相高声呼应着。“又要呼风唤雨了。这样有薄雾的山间,说话声音大了,声波一震动传播就能下雨。”张卫杰说,一旦遇到雨就要赶紧判断是什么雨,要是声波震动导致的小雨,那就继续赶路。

  “最怕的是雷阵雨,在山梁上最怕雷击。”调查队里的任喜全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位调查人员就曾遭雷击受伤。两队人的大声喊话,招来了几场小雨,有人抬头看树梢间露出的一小块天空,却发现一片云都没有。听着老职工的介绍,孙亚东乐了,一路上时常大声喊起来。另一位新入职的板房子保护站的张波也时不时地吆喝几句。他解释说,站里的前辈曾嘱咐他说,在老林子里巡护时要时不时喊几声,以及早惊走野兽,减低遭遇的风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