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40岁的西安市民穆帅带着孩子去儿童公园玩。他发现,在那棵大槐树下,小英雄刘文学的雕塑还静静矗立着。在穆帅上小学时,学校组织学生来过这里很多次,一个个幼小的臂膀举过头顶,向着刘文学敬礼。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烈士雕塑还在原地。看得出来,它刚刚刷过颜料:红领巾、白衬衣、蓝裤子、绿书包,。这身装扮有这一种鲜明的时代装扮感,显得有些过时了。
孩子问:穆帅,这是谁?穆帅却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乍一看,烈士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似乎没有关联了。但是,这个群体不可漠视淡忘。陕西有很多人们熟知的烈士,稍作梳理,不仅能从他们身上看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异同,也会发现烈士有着共同的可贵精神:牺牲,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家国使命,为了保护他人——也包括你我。
胸怀崇高理想的为国捐躯——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
说到“烈士”,往往是与革命、战争连在一起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漫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英烈层出不穷,正所谓“为国捐躯”。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2005年,华商报记者曾采访了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原副政委宁必成将军。时年85岁的宁必成回忆,1938年7月,他所在的三十八军十七师五十一旅百零二团副团长杨法震,带着不到200名战士,在一次行军中与1200多名日军狭路相逢。“杨法震是个共产党员,个子挺高,拿着一个左轮手枪,冲在前面杀敌。”
很快,相距只有五六十公尺远的日本鬼子发现杨法震是指挥员,火力一下对准过来。“我就站在他身边,正瞄准射击呢,忽然觉得左腿猛地一麻。这是我第一次负伤。”就在这次战斗中,杨法震前胸多处负伤,牺牲了。
如今,杨法震烈士的遗骸安葬在西安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他牺牲的地点“晋南虞乡”,“时年33岁,系陕西兴平人”。
像杨法震这样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西安烈士陵园还安葬着很多位。墓区耸立着三座高大的墓碑和圆形墓冢,正中的是1928年遭敌杀害的陕西省委秘书处机关九烈士,墓碑后面刻着九烈士的简历,就义时平均年龄才24岁,年纪最小的任醴遇难时年仅18岁。
紧挨着九烈士墓冢的,是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的杜斌丞烈士墓。杜斌丞是米脂人,当年创办了榆林中学,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的高级参议,还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
“1947年10月7日,杜斌丞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在西安玉祥门外,终年60岁。”2014年9月下旬,杜斌丞之孙杜芳滨向华商报记者说,“爷爷遇难67年了。”毛泽东有一幅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就是当年为杜斌丞写的。
在这几座高大的墓冢两侧,密密麻麻的是十几排烈士墓,一时望不到头。褐红色的墓碑正中是一枚鲜红的五角星,下面刻着烈士生平。有的数十个字,有的只有短短一行,却都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名字。
“宣侠父烈士,1937年奉周恩来、叶剑英电邀来西安,任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1938年7月在西安遭敌特务袭击被害。”“梅永和烈士,1944年任西安中共地下党组织莲湖公园交通站站长。1948年被捕,在狱中不怕敌敌严刑酷讯,始终没有暴露党的组织。1949年6月在西安牺牲。”这位梅永和,就是当年颇具传奇色彩的莲湖公园奇园茶社经理梅老板。
而尤令人唏嘘的还有,是这几位烈士:“张志明烈士,1949年5月17日牺牲于西安玉祥门外。”“王友仁烈士、汤光远烈士、程海寰、杜汉三烈士,我地下工作人员,1949年5月在西安殉难。”他们都牺牲在西安解放的前夕,没能亲眼看到胜利。
还有的烈士,人们甚至不清楚他最基本的信息。有一块墓碑上仅仅刻着一行字:“许磨(孙伯循)同志之墓”。西安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刘晓娟称,只知道这位烈士的化名和本名,他是哪里人,有没有家人,他多大年纪,怎么牺牲的,这些信息已无从查证了。
凸显人生价值的以身殉职——和平时期的烈士
“哥哥:我们来看您了。看到您的照片,如同见到您一样。愿您在那个国度、在这个园地快快乐乐。今后我们会常常来看您,我们的子孙也牢记您、怀念您。”
2014年9月中旬,在首个法定烈士纪念日前夕,华商报记者参访西安烈士陵园。在英烈厅安放的一个骨灰盒前,记者见到了烈士遗属写的一张小字条。
始建于1952年3月的西安烈士陵园,如今安息着754名烈士。该园主任李峰介绍说,242位烈士的遗骨安葬在烈士墓区,512名烈士骨灰安放在纪念馆英烈厅。
西安人都熟知的张华烈士,就长眠于此。1995年进入西安烈士陵园工作,做过多年讲解员的优抚科副科长刘晓娟,至今还会背诵张华烈士事迹:“他抓住正要下去救人的李师傅,你年纪大不要下了,让我下……他从竹梯下到令人窒息的粪池中,抓住魏老汉,向池口大喊,人还活着,快放绳子……”
32年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大学生张华,跳入粪池营救一位落入池中的老农,献出24岁的生命。如今,张华烈士的骨灰盒静静地安放在英烈厅,编号“0938”。隔着玻璃,能看到落款为他的侄子和战友们敬献的一个小花圈,日期是今年3月。
还有老西安知道的王洲斌烈士。1988年9月22日夜晚,时任公安碑林分局治安科副科长的王洲斌,为救出租车司机,只身抓捕歹徒,被歹徒开枪击中头部。
16年前“三五”英雄群体的多位烈士骨灰也安放在这里。一块展板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贺军胜、别渭涛、李海宁、冯骥、杨小宏、马军武、刘军元、罗宝晨、宁方磊、史沈根、卢照东、张焕来、杨建发、张军峰。
说起1998年3月5日,很多西安人记忆犹新。当天下午,位于西郊的煤气公司液化气球罐发生泄漏,危及西郊群众生命安全。西安市消防支队及煤气公司管理所在抢险中,7名消防官兵和7名煤气公司职工牺牲。当年,西华门十字的消防支队大楼前,每天都挤满了前来吊唁的普通市民。
生前系渭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的王文烈士,他的骨灰也安放在西安烈士陵园英烈厅。2003年9月9日,在抗洪一线奔波了十多天的记者王文,在华县罗纹河进行采访时,因乘坐的冲锋舟被急流掀翻落水牺牲,生命终止于36岁。与王文相熟的一名记者说,“你说日子有多快啊,一下都过去十来年了。”
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古城西安开始传诵一个名字:祝选朋。时为西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公交分局六大队民警的祝选朋,在执行反扒任务时,被歹徒用匕首刺进胸膛。28岁的祝选朋壮烈牺牲。
“在祥和安宁的和平年代成为烈士,更令人悲痛。”西安市民穆帅说,如果说战争年代的英烈们抱定了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那么,和平时期的烈士以身殉职,往往突如其来,是在危急时刻作出的选择。
瞬间迸发的见义勇为——令人不忍触碰的烈士失独家庭
申芳。,生于1995年12月27日。西安市高陵县药惠乡东升村人。生前系药惠中学初一年级六班学生。一个花季少女,生命终结时,还未满15岁。
这是华商报记者参访西安烈士陵园时,了解到的年纪最小的一位烈士,也被称为“自新中国成立建国以来,高陵县的第一位烈士”。
申芳的父亲申玉平41岁时才有了这个宝贝女儿,“娃很乖。出事那天吃了晚饭,娃把碗都洗了,灶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申芳的父亲申玉平41岁时才有了这个宝贝女儿,“娃很乖。出事那天吃了晚饭,娃把碗都洗了,灶房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是2009年4月17日晚上7点多。申芳和几名同学一起玩,又与同村的两名同学相约送另一名同学回家。在经过村南口泾惠渠的一座小桥时,一名女生不慎掉入渠水中。“本来芳芳已经过了桥”,,”她顺着水渠岸边跑了一段,跳入水中去救她的同学。
结果,申芳献出了还不到15岁的生命。三年后,她被追认为烈士。
2014年9月下旬。华商报记者来到申芳烈士的家。狭小的客厅墙上,挂着几个相框,正中间是一帧《革命烈士证明书》。申玉平已经61岁,妻子荆小艳也45岁了,体弱多病。“过了这么多年了,每天到下午六七点,我心里都难过得不行,想跳楼,跳了就不痛苦了。”
同村的好些老人也不能提这个乖娃,一提就浑身颤抖。当年,有个老太太目睹了申芳跳水救人的那一幕,曾口述了“事发现场见证书”:“有个小伙路过,边走边打手机,我求他,你还打啥手机,赶紧救人,小伙根本没有理睬,扬长而去。他就不是人,没有人性,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我现在后悔啊,当时该把他拉住,给我把几个娃救上来,我把钱给你出上……”
申芳生前居住的小屋柜子上,摆着她的照片,两边各有一只毛绒小熊。小猪存钱罐也陪着她。轻轻摇一摇,还有硬币碰在一起的声响。申玉平两口无法释怀,几年前,从亲戚家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小院里才有了一些欢声。
轻轻摇一摇,还有硬币碰在一起的声响。申玉平两口无法释怀,几年前,从亲戚家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小院里才有了一些欢声。
申芳的父母经常去西安烈士陵园看望女儿。“把娃的骨灰放在那儿,是个荣誉。让他们那个层次的人在一起吧。”
烈士陵园是开放式的陵园、园林,常有附近居民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华商报65岁的江西人侯先生来西安有些年头了,带着小孙儿在莲花池边玩耍。记者在陵园里还遇到了来自咸阳的田明先生,他是头一次来,“办事路过这儿,212公交车刚好到门口,就进来看看。”他低着头,独自静静地看着在墓区参看,一块墓碑接又一块墓碑,“可惜啊,十几二十岁就牺牲了。”
“现在人们日子过好了,可是有多少人不讲信仰、没有精神。烈士是为国家利益牺牲的,在毅然决然的那一刹那,他们做出了大部分人不一定能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符合人的良心和做人底线。活着的人应该多来这里走走。”49岁的田明先生的说法,应是很多人的共识。
“现在人们日子过好了,可是有多少人不讲信仰、没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