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6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榆林新闻 > 神木马家梁村因煤矿而兴衰 村民暂回"合作社时代"

神木马家梁村因煤矿而兴衰 村民暂回"合作社时代"

来源: 时间:2014-11-03 03:10:56 编辑:王秋阳 作者:胡国庆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78岁的刘礼雀家里的水源相对充足,儿子花钱买来一个5、6吨大的水罐从山下运水,每车水能用两三个月

  “首要任务是修路,要不然人都到不了地里”

  最近这些天,40岁的生产队长马茂盛带着几个社员,将马家梁生产队的土地重新考察了一遍,对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并做好了长远规划:哪些土地适合复耕,需要多少劳力,社员集资多少钱才能购买化肥和种子等等。

  几天看下来,马茂盛感到压力很大,昔日通往田间地头的道路几乎彻底被毁,推土机都开不进来。

  “先别说开荒造田了,如今首要任务是修路,要不然人都到不了地里”。修路的钱从哪儿来?社员先集资,年底再分摊。9月17日,马茂盛到镇政府申请购买农机。由于集资有限,马茂盛准备买一台3万元左右的农机。“我们生产队没有一头牛,总不能靠人去耕地吧,在合作社期间,生产队还有毛驴呢”。

  李家渠生产队的队长李候眼,今年57岁,最近他召开全体社员大会,讨论的还是“要想富先修路”。每个社员出资50元,没有钱可以按照工分折算,到年底算总账。集资了1000多元,从外面雇来一辆大型推土机,先将本生产队的道路平整,为开荒造田铺路。

  磨石湾生产队动手比较早,45岁的队长马生荣,今年一开春就号召全体社员“振奋起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带领全体社员铲掉杂草,开始复耕荒地。刚刚复耕的50多亩地,主要种植玉米、黄米、土豆。

  地下几乎掏空了 打再多的井也不顶事?

  今年秋天,搁过去是个丰收时节,可马生荣所在生产队种的玉米地里,草“长得比玉米杆低不了多少”,旁边一块地种的是黄米,几乎颗粒无收。

  马生荣说,农田没水,靠天吃饭,到年底社员每户顶多能分几十斤土豆。大队长李文林也没什么好办法,“陕北本来就靠天吃饭,如今村里的水源彻底断了,没有水怎么种庄稼?”面对马家梁村民的困境,今年9月,镇政府在马家梁村打了三口水井:第一口井只抽了4分种就没水了;第二口水井比第一口强得多,整整抽了20分钟,也没水了;第三口水井现在还在往下挖,现场人员称“具体水量大小,很难预测”。

  村民说,整个马家梁下面几乎掏空了,“打再多的水井也不顶事”。

  1994年时,马家梁村曾经修了三个收集雨水的储水窖,主要用于农田浇灌。现在村里没水了,人吃水也只能用水窖里收集的雨水,村民说水里面有很多虫子,也不知道这个水能吃不?一旦老天爷不下雨,村民就要到很远的沟里取水。

  成为矿区后村民第一次领到扶贫款

  不过,社员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接到生产队通知,在外打工的、带孩子上学的,都会赶回村里出工,虽然很多人看不上这点收成,但这是一个集体,将来生产队各种分红都有你一份,这也是调动积极性的办法之一。

  今年2月,马家梁村每个人都拿到了政府300至600元不等的扶贫资金,这是马家梁村成为矿区以来,第一次拿到政府的扶贫款。

  86岁的马总友老人颤抖地站起来说,“没想到自己在死以前,还能拿到这几百元钱,政府可好了!”

  今年53岁的马长锁以及小他三岁的弟弟马果枝,曾是马家梁村最早进入小煤窑打工的后生。他们现在也回村了。哥哥马长锁在小煤窑干了8年。他说井下太危险,婚后很快离开了小煤窑,在建筑工地寻找活计,收入虽比不上小煤窑,但安全性相对高。

  弟弟马果枝性格耿直,加之有一副好身板,一直梦想在小煤窑多挣点钱盖新房娶媳妇。为了盖房,马果枝比哥哥在井下多干了10年。18年井下生涯,马果枝终于如愿以偿,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三间砖混结构平房。

  村里人都说马果枝“可有本事了”,而马果枝却比较低调,不说话,见人就发烟。

  正当马果枝觉得自己熬出来的时候,他开始经常咳嗽,并带有血丝。去医院检查,大夫告诉他这是尘肺病。尘肺病是啥病?马果枝压根不懂,以为吃点药、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后来听工友说尘肺病无法根治,只能等死。马果枝这才感到严重性,难怪老板经常表扬自己在井下打炮眼有经验,又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三间大瓦房盖好了,病情却愈来愈重,但日子还要过下去。马果枝很后悔当初没和哥哥一起离开小煤窑,哪怕少挣点钱,也不至于落下病在家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