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明年将公映 “戏霸”陈建斌终于转型

 

\

  陈建斌

  “这是一个奇妙的夜晚”,44岁的陈建斌对快报记者说。

  在许多观众印象里,陈建斌是古装剧里的曹操或者雍正,留着大胡子,一脸威严。所以,当他自导自演的农村题材电影《一个勺子》在金马奖上绽放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一位网友开玩笑说,“皇上真是闷声不响开了外挂。”

  昨天,快报记者通过微信采访了陈建斌,他仍然沉浸在兴奋中,“(今年)对我是个新开始,是我的电影元年。”他告诉记者,金马奖之后,《一个勺子》已经确定会参加明年的柏林电影节,同时会于明年年初在国内公映,“有这个鼓励,我更有信心继续拍电影了”。

  15年前开始写剧本的陈建斌

  直到去年才找到满意的故事

  本届金马奖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这样评价陈建斌:“他完全不是演戏演多了想当导演,而是非常有电影视野,很有两把刷子。”

  闻天祥的观点在陈建斌那里得到证实。实际上,陈建斌15年前(1999年)就开始写剧本了,那时他29岁。虽然一直在尝试,但他并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剧本。去年,他看中了《人民文学》中连载的一篇小说,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因为版权问题,没能实现。这时,《人民文学》另外一篇小说引起了陈建斌的注意——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的《奔跑的月光》。

  小说的主角是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妻,为了给儿子减刑,他们凑了五万块钱托镇上的“能人”活动活动,结果钱送出去了,刑期却没减成。于是,丈夫一次又一次地跑到镇上讨要送礼的钱,其间认识了一个“勺子”(西北方言,傻子的意思)。出于同情,他给“勺子”买了食物,结果“勺子”跟着他回了家。后来,一个自称“勺子”亲人的人找了过来,带走了“勺子”。这之后,不断有人自称是“勺子”的亲人,来到这对夫妻家要人要钱,一家人陷入了麻烦之中……

  在胡学文的小说里,主人公都是小人物,生活困窘,性格懦弱,但又固守着某种美德,且因种种原因将生活过得一团糟。陈建斌连续读了好几遍,发现这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故事,“小说中,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整个世界作斗争,它就像一个瓶子,可以容纳我这么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

  没找投资 全靠亲朋好友帮忙

  为了省钱找老婆演女主角

  陈建斌是西北人,7岁前一直在农村长大,对小说中描写的生活非常熟悉,因此,他决定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和语言来拍摄《一个勺子》——全片在甘肃拍摄,演员全部说西北方言。

  第一次拍电影并不容易。陈建斌没有找投资,拍电影的钱基本上都是自己的,整个剧组也都是亲朋好友帮忙组建的,“很多人都没有收一分钱,纯属帮忙”。不仅自己做男主角,女主角也由蒋勤勤(陈建斌妻子)饰演,陈建斌说这样做也是为了省钱。

  电影最终顺利地拍了出来,还获得了金马奖的肯定。《一个勺子》放映时,台湾观众用“好看极了”“笑抽了”来形容影片。有媒体表示“难以想象是陈建斌第一次掌镜”,并夸他讲了一个“傻人没傻福”的寓言故事。

  陈建斌感到很庆幸:“现在是我最好的时候。也是电影创作者最好的时代。我很早就有机会拍电影。(没拍)不是资金的问题,是之前写的剧本离我自己的要求还很远,这次的剧本,我自己感到满意了。现在是我个人做电影导演最好的时候。”陈建斌还表示,电影技术的发展也增强了他做导演的信心,“以前都是胶片拍摄,一条没过就意味着浪费了一段胶片。数码技术淘汰了胶片之后,降低了电影导演的入门门槛”。

  段子

  陈建斌做演员时,圈内经常流传着他“戏霸”的段子。这次,陈建斌更是把导演、编剧、主演的活计一肩挑,俨然要一霸到底。蒋勤勤调侃说,她对陈建斌做编剧、当导演拍电影一点也不意外,反而很习惯,因为陈建斌做演员时就经常干“不属于他的工作”。陈建斌默认了蒋勤勤的说法:“不管是排话剧,还是拍电视剧,我都会跟导演商量剧情。但那会儿我的身份是演员,以至于很多人对我有意见,说我越界。这次我是名正言顺了。”

  (下转B10版)

  “戏霸”这次名正言顺了


他们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