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报告采用“五言诗”形式,首开文风创新的先河。今年2月6日召开的盐湖区人代会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所作的报告,仍然采用了“五言诗”的格式,洋洋洒洒6000字。(2月12日中新网)
在转文风吁求愈高的背景下,“五言诗”报告至少在形式上称得上是文风创新。报告内容涉及行使监督、经济发展、三农惠民等方面,甚至还举例称赞了个别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指出了过去一年人大工作的不足,应该说言之有物。
当地媒体评论对之也不吝赞誉,称在向来有蕴蓄低调、持盈保泰的中国官场文化中,该领导能够如此“出头”创新,堪称开风气之先者,应该被敬礼。单纯就创新“尺度”而言,其勇气确实值得鼓励。可人大工作报告,非一般文体,人大会议现场也非一般场合,即便是转文风,也需讲究“时宜”与“分寸”。
官员改文风,是为了减少讲话中的套话与多余的形式。以此观之,五言诗报告虽较之于一般的报告语言,在形式上的确创新,但却有形式主义之嫌。再者,一韵到底的诗文报告,没有非凡的材料概括和文字驾驭之功力,又岂敢问津?洋洋洒洒六千字,是否有他人代笔,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便无刻意为之,领导的“才情”抢了报告的风头,甚至演变为个人才华秀,人大代表们更多被形式吸引而转移了对内容的关注,这怕是与人代会议政的初衷不甚相符。由此而言,就有了“抢位”或越位之嫌。
与“抢位”对应的,或是某种角色的缺位。作为区人大主任,在地方两会上汇报过去一年的人大工作情况,汇报完毕后还得接受代表们的审议与讨论。严格说,在这个场合中,人大主任扮演的是报告者和被质询者的角色,但这种充满“诗意”的汇报,让人感受到的更多是轻松自如,轻有失真之感,重则更像是作指示。这之中,或是一种被质询者与汇报者的角色缺位。
文风之变,说到底是作风转变自然而然的结果。创新本身值得提倡,但一旦逾越了应有的界限,就可能走向极端,得不偿失。因此,对于这样一则创新十足的报告,固然无需上纲上线进行批判,但经由此例,关于文风转变的尺度究竟在哪,官员的个性、才华又该如何得体地表达,确实需要一番好好思量。更重要的是,作为工作汇报者,怎样的心态与姿态才适当?
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