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华商关注 > 正文

油价:油企与民众的差异感受

华商关注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想斌 2015-03-25 07:41:01
[摘要]近日,一篇关于油价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 2008年到2015年,国际油价分别处于超过140美元的高点和43美元的低谷,而国内的汽油每升价格都是六块多。

  

\

 

 

  近日,一篇关于油价的帖子引发网友热议,2008年到2015年,国际油价分别处于超过140美元的高点和43美元的低谷,而国内的汽油每升价格都是六块多。对此,中石化以中欧油价对比为“中国油价高”喊冤,并展示多国油价表明中国油价处于中间值。

  油价高不高 消费承受能力说了算

  中石化拿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水平做横向比较,其目的无非是向社会宣示,中国的油价其实并不高,社会也别借着油价的跌涨来谈论“两桶油”的是是非非了。似乎这样的比较无懈可击,因为当真实的数据摆在那里,人们自然会哑口无言。

  但油价作为一种消费价格,它的高低并不只是与国际油价相比就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真正能够体现油价高低的数值,不在国际水平怎样,而是消费承受能力的直观感受。换言之,如果消费承受能力很高,那么油价在8元时代,人们未必会觉得它很高;反之,即便油价在5元时代,如果消费承受能力比较低,那么油价还是处于高位。

  按照中石化对比的欧美油价,除却这些国家将油价附加税用来补贴社会福利的因素,我们重新做一次对比。以油价典型偏高的国家挪威为例,油价虽然很高,但挪威人均每日的收入近300美元,而一加仑汽油的价格只占到了挪威人一天工资的3%。而中国人均日收入不到20美元,一加仑(1美制加仑约等于3.785升)汽油价格约占到了人均日收入的30%。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出十倍以上的美国人民,却在尽享国际油价暴跌带来的红利,目前全美平均油价已降至每升人民币3元左右。

  经此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在中石化关于油价处于国际中间值的这一结论之外,还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相比于中国的消费能力,中国油价仍然表现得很高。这当中,尚未包括油品质量相差的对比。中国目前仅北上广等少数地区的油品质量接近或达到欧Ⅴ标准,国内很多地方汽油执行国四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柴油执行国三标准(硫含量不大于150ppm),多数地区的油品质量与欧美存在差距。

  既然炼油业务老“亏损”为啥不肯舍弃呢?

  我们不能真切感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红利,但中石化却不断“喊冤”称中国油价并不高。当然,这样的说法,或许对中石化来说,不过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一个视角而已,就如同中石化喊冤则是站在油企利润谋取便利的方向一样,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思维逻辑。但无论视角怎样差异化,关于中国油价的高低之争,总有一个各方都无可回避的依据点,那就是油价成本的核算来源,因为原油成本是成品油价格形成之中占比最高的因素。

  对于中石化来说,认为油价不高的成本来源,则是中国现在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原油最大的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58%以上,所以只要跟国际市场的油价横向对比不高,加上运输各个成本的投入,就会显得中国“两桶油”在维持低价上的努力。

  但对于消费来说,中国并非是一个贫油国,除了58%的原油依赖进口外,42%的国产原油成本,不应该全部纳入到国际原油成本的核算当中。但现实的情况是,低成本的自产原油却按照国际原油价格来销售。据此有人推算,垄断油企每年获利至少上千亿,这一数据还是支付了垄断行业高额运营成本之后的净利润。

  而且,这只是原料生产成本所呈现的油价面貌,在成品油的加工中,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其中的利润空间一直未被挤压,全部由垄断的油企说了算。反倒是“两桶油”,经常强调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但吊诡的是,“两桶油”不仅未放弃这一亏损业务,反而不断扩大产能,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

  巨额差价归到了谁的腰包?

  如果需要更进一步来证实这样的结论,那么我们用数据来说话。在去年年底油价七连跌的时候,国内每升成品油的价格为6.6元,对比国际油价半年下跌48%的幅度,国内成品油价跌幅有限,汽油价格跌幅只有19%。而根据一桶油为159升,1吨折合油品约7—7.3桶,价格约为56美元,1美元可兑人民币6.19元这样的数据测算,1吨油品的国际通货成本就是56×6.19×7.3=2530元(取整数)。每吨油品的加工、运输与仓储费用,一般在500—1200元,运输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因此,油价为6.6元时,一吨油品进口到销售地,总成本最多是3730元,折合每升不到3.4元。

  这当中的差价,是否是民众消费所必须承担的费用?巨额的差价,最终归到了谁的腰包?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油企觉得油价不高喊冤时,从未进行回复。而所有这一切的对比,都还只是放在没有挥霍腐败的纯洁环境里进行的。倘若算上那些垄断油企加码在油价基础上的腐败成本,那么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中石化所强调并不太高的油价,的确显得太不合理了。可众所周知的是,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国际原油价格市场那么简单的因素,更多的是垄断惹的祸。

  于是,当我们谈论油价高低与否的时候,我们真正谈论的是垄断以及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定价机制。当垄断与油价的定价机制未能改变的情况下,无论中国油价在国际油价处于怎样的水平,真正的冤大头永远是消费者,而非获取巨额暴利的垄断油企。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油企 油价水平 中石化 亏损 两桶油 油品质量 定价机制 炼油 原油价格 硫含量

上一篇:让腐败不再有“避罪天堂”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