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顶层设计具体到细节规划
据报道,即将出台的《纲要》对与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定位进行了较大调整。除了北京保持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四个中心地位不变外,天津的定位调整为一个基地三个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调整为四个基地,主要涉及到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据参与《纲要》编制的人士说,“调整后强调只有北京这个中心,多中心就等于没中心”,顶层设计更加重视三地的错位发展。
北京四中心定位确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方向开始明晰起来。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要进一步调整提高,不符合的则要依法疏解。“2015年北京下决心疏解一批教育、医疗项目,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外辐射。”2015年北京将出台一份“疏解”清单,内容包括疏解一批制造业、一批中心城区批发市场、一批院校、一批医院,以及若干个行政事业单位。
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北京的思路已明确:原则上不再发展一般制造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节能环保朝阳产业。
突出北京 津冀不再提中心
解决三地错位发展是难点
陈功在内部讨论中表示,京津冀一体化要对巨大的差异做战略整合,京津冀发展的不均衡,根本原因是三地的发展战略存在根本的冲突和不协调。北京的发展战略在很长的时间是强化第三产业,这种做法已经见成效了,2014年北京服务业的经济占比达78%;天津的发展则是搞大产业、重产业,而且空间方向与北京完全不一致,与北京并不容易接轨;河北则是搞资源型产业、重工业(如矿山、钢铁),三地发展出现这样的冲突和不均衡是长期形成的,而且与巨额投资有关。现在搞京津冀一体化,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疑问很大。这就像三辆汽车在不同的路上往不同的方向跑,而且已经跑了几十年,现在忽然间说,往南的要往北,往北的要往南,往东的要往西,大家要聚在一起,难度肯定极大,而且投入资源也会极多。
京津冀一体化中要素和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容低估。根据目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基本态势,北京定位于向外输出者,“承接合作”是河北的重要任务。北京要疏解非核心功能,具体表现在人口外迁和产业外迁。在产业调整上,北京将会限制工业发展,迁出部分工业。实际上,北京的工业发展近年一直受到限制。2014年北京的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4545.5亿元,几乎比同期上海少了一半(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64.79亿元)。这证明了北京的城市定位是正确的,反映了首都功能和首都经济的特点。对北京来说,本来就没有多少工业,如果再在政策要求下大量迁走,不仅对缓解北京的城市病起不到什么作用,还可能对北京形成釜底抽薪。
编辑:实习生-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京津冀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