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定位 承接北京外迁商贸河北领先天津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宏观上已成为国内发展的顶级战略之一。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一年有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将其列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并列的三大经济带战略。但由于京津冀三地定位及利益协调牵涉面极广,顶层设计的困难比预期的要大,据称相关规划纲要改了十几稿,仍有争议。据报道,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将于近期发布。
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早在今年2月10日由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就定下了基调。
新华社当天报道说:“习近平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从目前媒体报出的《纲要》内容看,据知情人士称,从来没有哪一个规划纲要如此细致,力度如此之大,细致到哪些企业搬到哪个区域、每一条路修到哪里都写得清清楚楚,而且有每年的进度表,有问责举措。如产业转移方面,《纲要》明确列出北京二环内、三环内企业要转移多少。交通一体化的清单会具体到现在北京、天津、河北有多少断头路,怎么解决;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厅委、民航总局分别承担什么责任。此外,《纲要》还确定了2015年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有很多行政壁垒和重大项目,在高层协调下,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推进和落地”。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称,《纲要》对地区发展的约束比“十二五”规划还厉害,针对性更强。
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信息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这些信息显示,对于存在颇多争议和难点的京津冀一体化,中央干脆大包大揽,从战略到实施细则再到具体工作做了通盘设计。下一步,就是三地政府如何操作和执行的问题了。从目前的观察看,各个地方对此《纲要》的态度很复杂,热切、急迫同时又很纠结。
编辑:实习生-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京津冀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