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因新道现颓势
高家堡地理位置特殊,是关内与关外交流的枢纽。新中国成立后,高家堡的地位仍很重要,榆林到神木、佳县到神木的公路在此交汇,为镇子带来的繁荣持续了很长时间。
当华商报记者走在高家堡南大街时,一阵阵幽美的旋律将记者引入一户人家,两位老者坐在屋内,一位弹奏着扬琴,一位则在一旁和着琴音哼着小调。弹琴的是60多岁的刘明明,另一位是70岁的杭继生,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高家堡人。
杭继生以务农为生,他就见证了古镇的风光时刻。老人说:“古镇每个月逢3和7都有集市,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是如此。那时,城内商铺很多,赶集日时宽阔的街道挤满了人,都要互相侧着身体才能通行,可热闹了。”
52岁的李侯莲说:“那时每半小时就有一趟通过镇子的长途车,附近村镇的人都来高家堡赶集。”她说,“可是,自从新的榆神路(榆林到神木)修通,绕开了高家堡,这里渐渐地没有了以前的风光,做生意的人慢慢移出古镇,古镇变得越来越冷清。”
华商报记者看到,干净的街道布局整齐,石板路与古镇相得益彰。但是,平日里的街道偶尔会见到有人走动,两边的店面大多都上着锁,冷冷清清中让人感到安逸,一间失修的房屋又不免显得萧条,缺少生机。
新修的城隍庙还没有香火,一块上书“九重天上朝圣母”的石碑靠在一面墙上,和一堆垃圾相伴。北面的城墙距离城隍庙不远,一根根粗木撑着似乎随时要倒下的城墙。西门寺内荒草从生,大殿内已没有了佛像,一个立在大殿屋顶的白塔才能印证它的身份。黄大姐说:“原来在高家堡四周有22座庙,但是很多都在文革中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