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广场
辛亥革命以后,在易俗社的东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南门在东大街,东门在案板街,北门在西一路,西边紧挨着易俗社老剧场,没有西门。如果硬要说有西门,那就是“平安电影院”。因为平安电影院是从最西边位于东大街的南门进去,在电影院门口拐向东边,从西门进去。不过这都是后来建的,原来没有。
平安广场原是属于易俗社所有。所以紧靠着老舞台,在露天修了一个舞台,而且是个转台。位置就在今天易俗大剧院舞台那个地方。过去没有大马力马达,转台要靠人推,也就是在舞台下面,像推磨子一样,用人力把舞台推转。
平安广场很空旷,除了易俗社露天舞台外,靠南边有一个小水窖,夏天我下去过,还在稻草里捡了很大一块冰玩。
每年到了春节,这个广场要燃放烟花爆竹,热闹得很。那时候没有冲上天空的礼花,全是中国式的焰火:用一个高杆,一层一层地绑着花筒,然后就是立了很多花斗子,加上带着烟花的竹马,有人拿着在场上边燃边跑。解放初,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我姨带着表弟到城里来看焰火,由我陪着到平安广场去看。记得都快要点火了,我这个表弟突然烦躁不安,非要离开不可,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带着遗憾离开了广场。说来也奇怪,第二天有消息传来,就在我们走后不久,广场由于拥挤发生了踩踏事故,死伤了不少人。后来焰火晚会改在了南门外的省体育场举行。那时候省体育场两边全是高坡,显得又深又远。
平安广场的南部,后来搭了许多演出席棚。西安现代相声的祖师爷张保堂,带着他的“阔旺相声社”(张保堂又名张阔旺)常在这里表演。演员有张保堂的夫人、女儿以及李润杰等。张保堂外号张烧鸡,他是领班,演出不多,他手里拿着一个收钱小圆盒在观众席里收钱。那时候不卖门票,观众想来就来,不想听就走,每说完一段就到观众面前收钱,给多给少随你便,不给也没关系,照常坐在条凳子上听。那时候演员和观众互动很好,张保堂边收钱边和观众说笑,有时候又和台上的演员说两句,有时候边收钱边往台上走,开始说他的对口相声。总之当时这种全场互动的形式,现在再也看不见了。
他们表演的舞台,实际是平地,只不过演员的面前放了一张桌子而已。那时候的道具就是一块卷成卷拿在手里的白布,演员说着说着就往对方头上打。挨打最多的是张保堂的女儿,当时十五六岁,穿着一件条子布的旗袍,围着一条漂白布的围巾,梳着一根乌黑的长辫子,最记得她的一句台词是“我们卖艺不卖身”。1956年西安成立曲艺团,张保堂当了团长。
后来这里建起了“平安市场”,广场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