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时间:2025-10-24 08:32:34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18年前的今天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奔赴月球

中国探月“零”的突破
十三天后,2007年11月5日
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
“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终于成为生动的现实
卫星第一次成功近月制动的那一刻
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
每个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
欢呼和拥抱
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和总设计师孙家栋
也紧紧地抱在一起
泪水湿润了两位古稀老人的眼眶

“绕起来了,绕起来了”
当记者采访欧阳自远时
他泪流满面地说了上面八个字
孙家栋则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
悄悄地转过身偷偷擦眼泪
之前不论多么艰难的时刻
身边人都没见他哭
这一掬泪水饱含了多少感慨和幸福

这是中国探月“零”的突破
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
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探月征程
圆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千年梦想
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为了这一天
多少人竭尽了全力
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
只用了3年时间
第一次发射探月卫星就获得成功
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
能独立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国家之一
但外人难以知晓在探月科研的背后
藏着怎样的艰辛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这给了欧阳自远极大震撼和启发
受此激励,欧阳自远从1958年起
就开始了关于探月的研究工作
他说,“人类会逐步离开地球
去探索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我坚信中国一定会走进空间时代”
从1958年到1993年
欧阳自远带领团队花了35年的时间
构建和充实了探月的科学队伍
具备了探月的能力
但为什么要去探索月球?
它的必要性、可行性怎么样?
该有什么样的长远规划?
第一次该如何执行?
这些论证,又花了整整10年时间

孙家栋
在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之前
在中国航天领域可谓“如雷贯耳”
第一颗人造卫星
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都与他有关

当75岁的孙家栋
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
很多人不理解
早已功成名就的他
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
充满风险的工作
孙家栋的回答是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是探月工程最关键的一年
孙家栋一年跑烂了四五双布鞋
从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
就天天坐镇在航天指挥中心
有次为了看清楚发动机
年近80的他不顾腰疼
直接趴在了地上,钻下去看

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
时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的栾恩杰
第一次萌生了探月的想法
探月工程启动后
他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
这一年,他64岁
队伍是全新的
每一个细节都要重新学习
栾恩杰带领团队“摸石头过河”
开展了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
“连轴转”成了常态
最终,当卫星成功绕月
事先准备的故障模式预案
一个也没用上

还有叶培建
探月工程立项时
他已年近60岁
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
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面对技术封锁
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
从零开始,夜以继日
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我们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各领域科学家们
组建了一个近万人的工作团队
在3年的时间里竭尽全力
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之梦
砥砺前行
不断刷新人类探月新纪录
还记得2005年
时值探月工程立项一年多
一张报纸刊登了一篇短消息
简要介绍了中国拟定的
“绕、落、回”探月三步走计划

20年后重温这则新闻
我们发现
中国精准完成了“绕、落、回”计划
2007年的嫦娥一号
2010年的嫦娥二号
实现绕月探测
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
2013年
嫦娥三号实现月球正面软着陆
并开展巡视探测
首辆月球车玉兔号
在月球上坚守972天
出色完成了多项任务
为后续探月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搭载的玉兔二号成为人类历史上
首个在月背留下足迹的月球车
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传奇旅程

2020年
嫦娥五号成功发射
在经历了23天的太空探险之后
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
“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2024年
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
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
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

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四期正在实施
明年,嫦娥七号将出发
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
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
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

探索没有止境
我们为什么要执着地探月?
不光是因为中国人
千年以来对月亮的好奇和崇拜
还因为月球上丰富的资源
能够支撑人类未来的发展
更因为月球是探索宇宙的热点和窗口
而空间探索是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体现
同时又能促进科学技术
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进发

从被赠予1克月球样品
到自己带回7斤多月球“土特产”
从探测器绕月飞行
到未来月球上将会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我们对月球的探索
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踏实
这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
也离不开一个强大国家的支撑

中国航天员登月模拟动画截图
我们还要继续前进
我们正在一往无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