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扫描“护航” 博士后领衔
此次发掘代表国家最高水准
昨日,在考古现场,发掘领队朱思红告诉记者,在之前的试掘时曾对二号坑做过数字化扫描,这次会将实际发掘工作与数字化扫描相结合。此次发掘也代表了国家最高发掘水准。
朱思红说,这次的发掘总结了前期的很多经验,在信息的获取上要比之前更仔细。这要求考古人员在操作上更加规范化,对整个发掘过程中数据的信息采集要做到极致,特别是现场对文物的保护,现场信息的提取以及现场的科技保护都会同步进行。不同以往的是,这次发掘还将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把现场采集到的信息在信息库中进行比对,通过技术分析建立起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多学科的综合分析。让未来的兵马俑考古走向更准确,更有利于遗址的保护,将其做成现场考古的精品,而这种精准发掘与科技分析技术的结合也代表着我国最高发掘水准。
朱思红说:“考古发掘就像医学上做手术一样,是创伤性的手术,但这一次的发掘我们秉承微创原则,等整个发掘工作结束,也会整合当时试掘时的资料,形成第二阶段的考古报告。”
作为二号坑此次的发掘领队,朱思红还是首位博士后发掘领队。但高学历和丰厚的知识储备并未让他觉得轻松,反而他表示自己的压力很大。此前二号坑第一阶段考古发掘工作由“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领队,当时29岁的朱思红还是一名普通干部,但在袁仲一的带领下,二号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对朱思红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他说:“我一定会尽力、用心。”不过,对于此次的发掘工作朱思红也有自己的优势,21年前,他就在弩兵方阵做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对这个方阵的情况较为熟悉。
开放性考古 向游客“直播”
昨日德国游客埃肯森(音译)在兵马俑参观时,发现二号坑里有很多考古人员正在做发掘工作,埃肯森意外得知这是兵马俑二号坑时隔18年后第二次正式发掘后,他用相机对着正在发掘的俑坑拍了很长时间。他说:“我要记录这个珍贵的时刻。”
如果您是考古爱好者,或者也想亲眼目睹二号坑的考古发掘过程,可以在工作日去二号坑参观。专家介绍,此次二号坑的考古和发掘过程全程都是开放性考古,除了一些彩绘陶俑的修复工作需要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修复部进行外,其余发掘工作全在现场完成。这意味着除过节假日,考古人员平时的发掘工作都会在游客们的眼皮下进行。
如果您参观时站的地方距离T21探方较近,或许还能清楚地看见考古人员的工作过程。
布局或揭秦军阵法
在昨日的发掘现场,袁仲一介绍,二号坑区别于一号坑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整个兵马俑陪葬坑的精华所在。俑的种类很多,这里曾发现的跪射俑和立射俑在一号坑里没有见到过。
二号坑在军队的编配方面也最复杂。第一阶段考古发现,这是一个由多种部队所组成的军阵,构成一个曲形大阵,这个大阵里还套有4个小阵。有一个骑兵阵,有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的弩兵阵,还有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混合组成的长方阵,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车阵。车阵布局为8排,每排8辆,全阵一共摆放有64辆战车。四个小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浩浩荡荡的地下混编军团。
袁仲一说:“兵书上讲这就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古代军阵按阵形分为方、圆、曲、直、锐五种。二号坑正是第三种阵形。”
其中车、步、骑三个兵种混合编组,是自战国时期步兵、骑兵成为独立兵种后在军阵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古代“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思想,它在军阵的研究上非常有意义。
或能发现秦弓遗迹
随着二号坑的进一步发掘,里面还会发现什么东西呢?袁仲一说,考古就是不断地探索,这种发掘是很难估计的,我们希望有更新的东西出土。朱思红介绍,通过第一次发掘,专家们已经清楚了二号坑棚木结构以上的全部情况,但下面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目前对棚木以下内涵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二号坑试掘时掌握的信息,内容还很有限。
朱思红说,二号坑在试掘时布放了24个探方,研究发现这里分为四个方阵,第一个方阵就包括了这次正在发掘的T21探方,按照当时的钻探和试掘资料显示,这里是一个弩兵方阵,但现在看来这是有缺陷的,应该是弓弩兵方阵,里面有弓有弩。现在已经发现了这方面的信息,希望在这次发掘中能找到秦弓的遗迹。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朱思红等专家已经初步判断出这里将会有新的发现,但在真正的结果出来前,专家们显得期待又谨慎。
是否会再出土彩俑
此前在二号坑曾出土过著名的绿脸彩绘陶俑,这一次发掘还会不会有如此精美的彩绘陶俑出现?袁仲一说已完成的考古发现表明,二号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彩绘保护特别好。与一号坑不同的是,这里只有局部被火烧过,棚木结构中很大一部分是经过自然腐朽后塌陷的,没有被人为破坏过,所以这里的兵马俑完整程度和颜色保存都会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号坑第一次发掘时,对兵马俑彩绘的保护已经有了成熟具体的保护方案,因此以前出土的一些陶俑身上的彩绘都得到了及时有力的保护。研究发现,彩绘好的陶俑多为跪射俑,这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朱思红说:“跪射俑的身高大多在1.2米-1.3米之间,当初埋藏较深,周围的物理环境相对稳定。考古发现,这里曾因渗水产生淤泥,淤泥包裹着俑身,无形中起到了一个封闭作用。再者跪射俑倒下后多为侧身,因此这些俑的保存状况相对完整,修复也比较容易。”
专家表示,二号坑彩绘陶俑的发掘出土与保护成功,填补了历史上对秦代军服记载的空白,完美地再现了秦代军人服饰的风格特征;在彩绘工艺方面,这些彩绘俑的发现,为研究秦代手工业作坊对陶质器物的施彩工艺及其艺术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艺术表现方面,则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方式,准确展现了秦人的人体特征,这些对研究中国
编辑:实习生-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兵马俑二号坑再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