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记者赶往复旦大学时,正下着瓢泼大雨,校史馆并未开馆,沐浴在雨中,别有韵味,在它的周围,是一圈儿富有复旦特色的1949年之前的灰色老建筑物,包括标志性的相辉堂。穿过一片法国梧桐,走过日月路,就到了号称“中国大陆高校第一高楼”的光华楼,而这条行走路线,正是朱立伦昨日下午乘坐中巴走过的路——历史与现代之间,似乎在交谈着什么。
在这条路线上,除了严阵以待的安保人员外,处处是满脸期待的人,包括闻讯而来的校友、过路的游客、附近的市民,以及大批的两岸媒体记者,而这些面孔,大都非常年轻。这显示,很多青年对于两岸交流更深入有更多期待。
台湾所说的“三中一青”,指的是中小企业、中下阶层、中南部民众及青年。记者通过这几天的了解发现,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在展望两岸关系未来时,观点高度一致——希望交流更深入,更方便。而若两岸交流更多地关注这些群体,便意味着交流更深入、更基层、更草根,从而达到让两岸民众更“有感”。
浙江海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副教授陈玲老师曾采访过朱立伦之父朱樟兴,在陈玲的笔下,朱立伦何以形成温雅却又极有主见的个性有了合理答案。
朱樟兴早年从军,待遇不高,家中又有四个孩子,生活相当清苦,后来退伍经商,也是迫于生计,直到50岁后,才转而从政,在这个过程中,四个孩子都修炼成了“学霸”——这样的故事,岂非更像一部草根家庭青年的奋斗史。
这两年,在舆论认为陆生更勤奋、大陆更多青年创业英雄、大陆经济发展更快的当下,台湾岛内年轻人开始流行追求“小确幸”,其实,两岸力量拧在一起,我们可以有更多“大确幸”。
编辑:实习生-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朱立伦复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