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去延安下乡可是件时髦事

综合新闻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作者:敬泽昊 彭芬 2015-05-04 08:21:26
[摘要]在奔赴延安下乡之前,姚丹和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姚丹说,这片黄土地为她的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养分,陕西就是她的家乡。

\

  姚丹带着自己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最牵挂当年曾执教的窑洞小学

      姚丹下乡的地方在离延安城有几十里路的河庄坪公社井家湾大队,“村前是弯弯曲曲的延河,村后是绵延环绕的大山。”山里的孩子每天要背上干粮到河对面的小学去上学,河上没有桥,夏天趟水过河,冬天踏冰过河,碰上发洪水过不了河,就只能耽误课程。

      当时,这些文化程度其实并不高的知青,在山里人眼里算是文化人了。插队第二年,姚丹被队里派工当了老师。

      “队里临时找了一孔旧窑洞,配上‘缺胳膊短腿’的旧桌椅板凳,在墙上砌了一块石灰墙,刷上锅底黑当黑板,临时教室就这么布置好了。”姚丹说,农村办学没资金,为了给孩子们买书本,她带着学生进山挖药材、打酸枣,晒干后卖到城里的医药公司,农忙时还组织学生拾麦穗、掰玉米、拾粪等,挣些工分。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姚丹很快乐,她教学生们跳舞、唱歌、游戏,还带他们参观革命旧址。离开延安后,她一直牵挂着学校的情况,令她欣慰的是,当年的窑洞小学如今仍在,还扩大了规模,条件也好了很多,“我教过学生中有好几个接过教鞭,当了老师。”

      北京娃变陕北婆姨 陕西就是家乡

      趟延河、睡凉炕、饿肚子,长期的农村生活与劳动让姚丹患上了关节炎,拄了大半年的拐棍。虽然生活艰苦,但知青们始终报以对生活的热情,他们游览宝塔山,还在延河大桥下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合影。

      70年代初,北京知青们通过招工一个个离开村里,大多数人都选择回到了北京。1972年,姚丹本来有机会离开,她却把招工名额让给了家中有困难的同学。那年年底,和她一起下乡的北京知青全部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

      1973年,姚丹被招干到了河庄坪乡政府工作,后来又调往延安城区区委办公室、延安地区轻工业局,在此期间认识了陕北籍的丈夫,姚丹决定,留在陕西生活。“我的心态一直都比较好,对于能不能回北京,一直没有多想,随遇而安吧。”

      后来,姚丹调到了西安,生下了儿子,“当年的北京娃,变成了陕北的婆姨。”后来,为了照顾户口迁回北京的儿子,她又回到北京工作了几年,并在北京退休,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西安安度晚年。

      “儿子虽在北京长大,考大学时却选择了西安交大,我这一辈子,算是跟陕西结下了不解之缘。”姚丹说,这片黄土地为她的人生注入了丰富的养分,陕西就是她的家乡。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知青路 婆姨 进山 课程 课余时间 考大学 杨家岭革命旧址 山里的孩子 玉米

上一篇:自考生注意啦 2015年公共关系等10个专业停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