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
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
7.生态效益指标纳入考核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8.严重破坏环境的终身追责
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9.全方位反食品浪费
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
10.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扩大信息公开。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重点释疑
1 意见最突出亮点是什么?
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意见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比如,在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要求。在基本原则里强调,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此外,意见通篇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意见强调,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生产、生活过程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过程。
2 如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要根本转变
徐绍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必须人人有责、共建共享。首先,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第三,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第四,要健全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
3 如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健全10个方面重大制度
徐绍史:提出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等10个方面重大制度。
从资源、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红线管控的要求,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要求加快建立让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机制,具体有纵向和横向补偿两个维度。纵向,就是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横向,就是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实施补偿,规范补偿运行机制。
4 各项目标任务将如何落实?
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徐绍史: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开展先行先试。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三是细化实施方案。根据意见要求,各地要抓紧提出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行业性和专题性规划。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等
编辑:王振力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文明 领导干部 环境公益 土壤环境质量 植被覆盖度 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违法 环境损害 镍钴 化石能源 政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