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秦俑穿衣,为啥爱绿色?

关注 陕西日报 作者:宋贝贝 2015-05-18 11:52:30
[摘要]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考古发现的快乐无异于读书所见的“黄金屋”。”   秦始皇用了大约38年的时间、约72万人修筑了他的陵寝,在结束了15年的统治后,秦始皇在49岁永远地住进了他耗费大半生修筑的地宫。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考古发现的快乐无异于读书所见的“黄金屋”。
  手下一动铲,就是跨越千年。坐在探方边,即享受着与古人面对面的约会。这种奇妙的感受,是只有考古工作者才能享受的特权。听许卫红讲第三次发掘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故事,虽娓娓道来,却也五味杂陈。
  秦俑服装为什么偏爱绿色?
  大约有8000余件造型逼真、个体高大的秦代军人的形象在兵马俑一号坑里集结,被认为是秦军囤聚的阵容。虽然如今我们印象中的秦俑是千篇一律的泥娃娃颜色,然而它们本身却是五彩缤纷的。服装残留的颜色虽多数已经脱落,反贴于土上,但考古人员发掘时土层上那些红、绿、蓝、紫、雪青,却仍然让人心生“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的幻觉。
  事实上秦俑的服饰都染以颜色,以红、绿、蓝、紫为基本色,一般绿色衣袖对应绿色裳摆,说明衣料主材是绿色。发掘人员曾做过统计,277件陶俑上衣,绿色118件(42.6%),红色88件(31.8%),粉紫色52件(18.8%),天蓝色16件(6%);177件胫衣,绿色占102件;182件壅颈,绿色68件。
  结论便得出:绿色最受欢迎,白、黑色很少,黄色没有一件。
  陶俑服色应该是秦人日常所穿衣服的颜色,因为秦军士兵来自普通老百姓,并不统一配发军服,因此身高基本一样的陶俑,衣服却是长长短短,有的近膝,有的刚遮臀,不像现今的军人,统一配发军服,着装整齐划一。
  这点是有辅证的。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牍的家信,是秦军自备服装的证据。黑夫和惊是两兄弟,当兵在外,写信向家中要衣服和钱。黑夫说:“如果家乡布价低廉,可以做成衣服捎来;如果价高,就把钱捎来由我自购。”惊说:“老妈,给我几百块钱,给我寄二丈五尺布,不然我就活不成了。”这两封信清楚表明衣服是由士兵自备的,所以个人衣服颜色不统一,可根据个人喜好自由挑选。
  然而众所周知,秦尚黑。秦代周而有天下,秦始皇规定秦德为水,以黑色为贵。那为什么秦俑却鲜有黑色衣装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连贯起来阅读全文,就会明白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是针对高层,自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平头百姓并没有几个穿黑的。
  好了,平头百姓穿不上黑可以解释,那为什么偏偏喜爱绿色呢?许卫红解释,那是因为秦代时期的衣物染料还多是矿物染料,而那时绿色方便取材于数量较多的孔雀石、铜矿石等原料中,所以绿色成为普通老百姓最常穿的颜色不足为奇。
  洗土还能寻出宝?
  “洗土?”当听到领队许卫红发出的指令后,师傅们没弄明白她要干嘛。
  “坑里挖出的土,要挑选一些洗洗,找找秦代的麦粒。”许卫红答。
  “啊?还以为你是怕土里夹陶俑呢。”
  找找秦代的麦粒,是许卫红一句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话。寻找秦代植物遗骸,才是她洗土的真正目的,专业名是植物考古浮选。
  陕西人爱吃面,面条像裤带,面食离不开小麦。根据对岐山王家嘴地点土样的浮选,农作物就有小麦,时代距今三千多年。而陕西境内浮选出的小麦颗粒,目前仅此一例。岐山臊子面,薄、筋、光、酸、辣、香,是上榜的陕西美食,和小麦发现地如此契合,可见生活中无处不考古。
  专业的浮选机就放在一号大厅外的西北角。一袋袋土样,洒在水箱里,筛子底的沉淀物都被小心翼翼地包好,拴上黄色的标牌,挂在场地边的树枝上,有点像庙里的许愿树。参观高峰时,游客驻足围观都很好奇,“干什么的?干什么的?”
  虽然后来没发现麦粒,却在浮选的过程中发现了秦时的田紫草和接骨木。田紫草,紫草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见于低山草坡、丘陵或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接骨木属忍冬科接骨木科,又叫满天星,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的药效。
  洗土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怕土里有陶片没挑干净。考古时坑里挖出的土不能随便拉出去倒掉,得过过筛子,看漏掉什么没有。
  果然,后来在筛土组发现了铁质车马器、木质甲带模具。原来铁质车马器其实是现代的焊条柄,木质甲带模具其实是现代一块木片。如果不经过严格的程序洗土筛土,这些宝贝可就丢了。
  天子之冢丽山园
  说起秦俑,就不得不说说秦始皇陵。秦俑似乎成了秦始皇陵的招牌,而秦始皇陵却永远拥有秦俑的主人身份。
  秦始皇死后,归葬丽山园。
  丽山园在骊山脚下,骊山是秦岭的余脉。天子冢,秦称为山,汉称陵,丽山园即指秦始皇陵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丽山邑。
  丽山邑是为修陵而设置的行政单位,设立的目的是侍奉帝陵。秦始皇陵内发现了“丽邑”,“丽市”等陶文的器物,并显示最多时管辖的人数当有几十万之多。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临潼新丰发掘了500余座秦墓,被认为与丽山邑的居民有关。
  丽山园的范围很大,陵园范围有56.26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其中包括秦始皇的封土堆和地宫、大小各式陪葬坑、祭祀建筑、日常维护机构。
  地宫是秦始皇陵的核心,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秦陵地宫当初修建时已经打至深层地下水,但是秦始皇采用了先进的排水系统阻止地下水进入地宫中,这种排水方式至今仍在一些现代建筑的地基建设中被采用,如中国大剧院。地宫距今天的地平面深35米,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墓室居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
  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老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应该是4条墓道。关于墓道的数量问题,专家难以解释,只能说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
  这些年很火的一本书《盗墓笔记》中曾多次提到墓室里的“暗弩”。意思是地宫中有暗器,微小而隐秘,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机械联动,丛射,连发,无人操作,自行警戒,说得神乎其神。这一做法确有记载说被后来的汉唐陵墓所继承,盗墓贼一旦揭动棺椁,绳索就会牵动通过轮机,弓弩数箭齐发,入侵者有来无回。
  然而目前尚没有这种轮机的考古发现,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就算有,经历千年后还能不能发挥作用,似乎可以看成是江湖上的一条神谝。
  但是“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却是确有其事。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区域探测到水银浓度比周围地区异常偏高,经探测发现这些水银来自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汞分布东南强,西北弱,水银分布模拟了他统治的疆域内江河湖海的流动,日月星辰的转动。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腐,汞的剧毒性还可毒死盗墓者。
  为何“惟愿不见秦始皇”?
  搜狐新闻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对于是否支持打开秦陵,支持者高达64.2%!这对于考古工作者无异是瓢泼凉水。尽管支持打开秦陵地宫的得票高居不下,大部分考古者今生却笃定:惟愿不见秦始皇。这是为什么呢?
  有无数业余考古家和考古爱好者将秦陵地宫猜想了无数种可能,电影巨星成龙甚至在他的影片《神话》中将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一个无重力的世界,秦始皇陵对于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神话”,考古学家们却认为让它沉睡地下仍是最安全的办法。
  许卫红说,不挖秦始皇陵是当下最合适的选择,因为秦始皇陵太复杂了,超过任何人的想象,虽然部分历史资料记载已经被证实,但现在掌握的情况很多与过去已知的情况已然相去甚远。
  “70年代,国家下决心发掘明万历帝的定陵,当时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无数奇珍异宝无法保存,发掘的丝织品变硬腐化,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以及万历帝后的尸骨也毁坏了。经历了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此不主动发掘帝王陵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许卫红说。
  “挖掘有时就意味着破坏,”在西安参观秦始皇陵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切尔·佩塞特说,“秦始皇的地下王宫太大了,挖掘后,人们没有办法保护它。如果这个地下宫殿是土质结构,就像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兵马俑一样,那么挖掘出来几个月后它就会彻底毁掉。现在全球仍没有可靠的技术来保护兵马俑这样的土质结构,任何挖掘都不能是为好玩或好奇。”
  在佩塞特看来,土制的兵马俑虽然已经烧制成陶,但与西方的石头雕塑相比,还是脆弱的。
  如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除非是遭遇到一定自然灾害、盗墓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考古学家才被允许进行抢救性发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这些文物在墓里埋了千余年了,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如果这些文物被挖掘出来,接触到阳光、氧气或者其它气体,就会很快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有些文物来讲是无法控制的。中国南方地区曾出土过一些象牙制品,这些象牙制品出土时洁白光滑,不到两个小时却变成了暗灰色的粉末!”
  秦始皇用了大约38年的时间、约72万人修筑了他的陵寝,在结束了15年的统治后,秦始皇在49岁永远地住进了他耗费大半生修筑的地宫。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能看到的这辈子,甚至是永远,都不会打开秦始皇陵了。让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宫殿继续沉睡地下,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护文物方式。”这是许卫红等考古界人士的共识。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秦俑 绿色 矿物染料 1975年 忍冬科 秦代 岐山臊子面 墓道 山园 墓室

上一篇:婚恋网站:要作“红娘” 不要作“王干娘”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