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宋朝官员退休金空前绝后:辛弃疾月入2.5万元

社会新闻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5-06-03 07:40:19
[摘要]宋仁宗接到这一奏章,当即批准,从此宋朝官场才有了全面普及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发放政策。

  曾敏行《独醒杂志》也有类似记载:“国朝自章圣,始命致仕者给半俸,然非得旨者不与,遵唐制也。”章圣指的是宋真宗的老婆章献皇后,宋真宗晚年身体差,不能上朝,这位章献皇后垂帘听政,开始为退休官员发放退休金,但是发放对象仅限于一部分经朝廷特旨批准退休的高级官员,其他官员仍然享受不到退休金待遇。

  以上两条记载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史实。早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开国大将及卸任宰相只要年过七十,就已经可以拿到退休金了;后来宋太宗即位,将退休金发放范围扩大化,“文武职事官恩许致仕者,并给半俸”(《宋大诏令集》卷178)。凡是经过朝廷批准退休的官员,无论文武,无论品级,一律按在职时的标准减半发工资。只是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官员的数量还不算多,朝廷正缺人手,好不容易提拔一个高官,一定把他用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少有人被“恩许致仕”,所以也很少有人能拿到退休金。

  等到宋仁宗即位,冗官冗将呈井喷式增长,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员越来越多,朝廷为了精简机构,从经济上诱导在职官员尽快退休,于是退休金制度终于在官场上得到普及。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8卷记载,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写下这么一道奏章:

  文武官年及七十者,乞并令自陈致仕,依旧敕与一子官,如分司官给全俸。若不自陈,许御史台纠察以闻,特令致仕,更不与子官及全俸。其已曾自陈,有诏特留者,不在此限。所贵减冗员、砺旷职也。

  文武官员年满七十岁以后,一定要主动向朝廷申请退休,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朝廷就按其在职标准全额发放退休金,并允许他们的后代免试做官。如果到了退休年龄却不申请退休,监察部门可以检举揭发,朝廷可以强迫其退休,并且不再全额发放退休金,也不允许其后代免试做官。

  司马池为什么要建议这样做呢?正是为了“减冗员、砺旷职”,让在职官员能退休的赶快退休,让位给年富力强的生力军。

  宋仁宗接到这一奏章,当即批准,从此宋朝官场才有了全面普及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发放政策。

  宋朝高薪养廉有利有弊

  一言不合就敢撂挑子,其实辞官之后也有厚禄

  跟其他朝代相比,宋朝官员的待遇非常丰厚,不但在职时的薪金远远超过此后的元明清三代,而且北宋中叶以后那种为退休官员发放全额工资的福利待遇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属空前绝后。宋朝政府如此厚待干部,既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也有深远的消极影响。

  先说积极意义:优厚待遇有助于笼络士大夫,有助于增强向心力,在增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在官场上培养出了一股凛然正气。

  整体来看,宋朝官员的气节远远超过其他朝代,相当一部分干部对升官的欲望并不强烈,勇于求退,耻于求进,许多在职高官身上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隐士般的气质。如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虞允文、汤思退等等大臣,都没有恋权倾向,都能在皇帝跟前保持独立人格,一言不合,即申请“引年”(提前退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风骨?正是因为辞官之后也有厚禄,退休之后仍有高薪,无论是否掌权,都不妨碍过上优裕生活。

  宋朝当然也有贪官,可是贪官所占的比例要比以低薪逼贪著称的明清两朝低得多了。宋朝的官场风气相对良好,士大夫多有廉耻之心,例如陈季常(“河东狮吼”的男主角)的父亲仅仅因为贪污了几瓶酒被朝廷发现,就觉得没脸见人,晚年躲在洛阳深居简出,不敢跟昔日同僚相见,像这样的风气在明清官场是见不到的,因为明清时期绝大多数官员都不得不贪污。高薪未必养廉,但低薪却必然促贪,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

  再说消极影响:宋朝政府常年为大批在职官员和退休干部支付高薪,势必耗空国库,增加人民负担。据宋徽宗时淮南转运使张根说,他掌管淮南20个州,每年上缴中央的财税有3亿文,这么多税收仅仅只够养活在洛阳城中养老的一小撮致仕大臣而已。

  在另一方面,朝廷施行满额发放退休金的政策之后,一些官员及其家属居然还在年龄上造假。

  据南宋官员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南宋时一位名叫章騆的市长(知州)刚满六十八岁,为了提前退休,“而官年增其三”,把年龄虚报到了七十一岁。更有甚者,某些退休官员已经死了很多年,其家属却秘不报丧,假装该官员仍然在世,以便多领几年退休金。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刘宰 洪迈 退休金制度 大宋

上一篇:北京“地下宫殿”曝光 蓄水池可容8千立方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