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制造2025”的“要害”:实现中国“智”造
集众智者成大事。“智能制造”一定要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
李克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的水平。这也与推进结构调整的两大“支点”相吻合。
第一个“支点”,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天看来,传统发展的动能有所减弱,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这与中国“智”造紧密相连。“智”从哪里来?就是要集众人之智。不能仅靠几个研究人员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互联网,运用信息化平台。
集众智者成大事。智能制造一定要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要把能发动的企业都发动起来,把能便利的人群都便利起来,以此推进智能制造。
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支点”,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不仅包括传统服务业,还包括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和制造业相辅相成的服务业。
为什么我们装备走出去仍存在一些困难?一是重“制造”、轻“设计服务”;二是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制造不仅要在信息化上下功夫,更要调动13亿人的积极性、创造力,促进服务业。
3.“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主打“中国装备”
只着眼于日用消费品领域的竞争,既不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也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格局。
李克强:“中国装备”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高铁、核电等装备正在进入国际市场,反过来,以“中国装备”升级,树立“中国制造”新优势,这是关键之招。
我前几天会见出席全球CEO委员会圆桌峰会的代表,他们都对“中国制造2025”很感兴趣,我们的翻译是“Made in China 2025”,但“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还要更深。当然,传统的“Made in China”我们还要做,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只着眼于日用消费品领域的竞争,既不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也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格局。所以我们要在装备制造上下功夫。中国装备制造有竞争力、性价比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还可以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我们要推动形成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格局。我最近出访拉美,拉美国家普遍希望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国内经济。但这会进一步带动本国的通货膨胀,因为所有的建材大多需要从过来进口。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们把中国优势的装备生产线带过去,与当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就地生产。巴西总统非常赞同。
去年我去哈萨克斯坦访问也是这样。他们的国家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但钢铁厂、水泥厂都很小,平板玻璃厂根本没有。我就提出我们搞产能合作,国内的生产线就过去了。当年中国就是靠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发展起来的。当然,我们还要和发达国家合作,把我们的中端与他们的高端结合起来,共同在发展中国家开发第三方市场,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中国装备”升级的突破口,就是推动装备“走出去”。这不仅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实现“三赢”,更能倒逼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编辑: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 李克强工信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