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畅谈红色故事:镰刀斧头光辉永耀 信仰铸就苦难辉煌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2015-07-04 09:58:27 编辑:曹静 作者:李延兵 刘妍彤 褚楚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陈赓大将之女、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陈知进回忆父辈抗战的铮铮岁月。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一是我父亲救蒋介石的那段经历,很多人不理解,可懂他的人明白这就是他的信仰。他救蒋介石,因为当时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领袖,是他们的领导,他们走在同一条民族复兴的路上。”面对蒋介石的招降,高官厚禄和威逼利诱,陈赓没有丝毫动摇。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在同伴的误解中流下泪来。“当时王明说陈赓被捕了,要么会死,要么会叛变,既然他出来了,那肯定是叛变。当时我父亲很委屈,还找聂帅大哭了一场。”可哭过之后,重回战场的他还是那个独当一面、运筹帷幄的将军。

  老一辈的革命者有这种信念在,不会去为个人谋任何私利,这一代人的信仰和情谊,决定了他们一辈是坚定的共产党员!

  陈赓将军的情怀只是老一辈革命人的缩影,在将军的背后,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一样的可歌可泣。

  罗援说:“我父亲16岁参加红军,在整个长征路上牺牲了4000人,到1952年我父亲回到老家,一块去的22个伙伴只剩他一个人了。他的一个好伙伴曾把我父亲叫到身边说:‘我走不动,肯定看不到祖国的胜利,你们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一句话,成了罗青长的理想信念,也成了全军战士日日所想、夜夜所盼的未来。

  镰刀斧头的光辉照在父辈身上,集体信念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被放大、升华,并最终被冠以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军魂!

  “抗美援朝时美国的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44倍,联合国军的坦克是800辆,我们的装甲部队正在组建过程中,可以说是800:0。美国的一个团的军事火力超过中国一个军的火力强度。可即便这样,我们仍歼灭美军39万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就是我们苦难的辉煌,是我们的军魂和信仰。”罗援如是说。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紧握接力棒!

  老一辈对党的忠诚和信仰铸就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而他们的优良品德也在他们的家庭中得以代代相传。现在有人称红色革命先辈的后代为“红二代”,他们的“红”,是对父辈红色精神的一脉相承,是历史与未来精神贯通的一座桥梁。

  在陈知进的记忆里,父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父亲并没有立什么家训,但是对她的影响却很大。“父亲身体不好,病重的时候总是跟母亲嘱咐,要把自己的经历跟孩子们讲,要让孩子们记住过去的艰难历程。”陈知进回忆父亲在世时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有些画面,她至今难以忘怀。“他很希望他们的革命经历让后人知道,让我们了解过去,才能知道他们的信仰、力量是从哪儿来的。”

  陈知进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期望,如今他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遵循了父辈的教诲。“我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给他讲黄继光、董存瑞和父亲陈赓的故事,他听着也很津津乐道,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父辈的影响下,陈知进摸索着,用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将父辈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她觉得这是父亲留给她的期许,同时也是家庭留给她的使命。

  跟陈知进一样,在唐捷的家庭里,红色教育的传承也从未间断过。“我的父亲特别重视教育,每个星期都会开会,会说我们表现得怎么样。”父亲为他们制定“操行评定”,每天都会给念一遍,这件事情,至今让唐捷难忘。

  而罗援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承,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祖孙三代18岁的经历、是祖孙三代的传承理想、信念最好的例子。“我的父亲在18岁的时候是一个红小鬼,参军以后到陈赓大将的情报部门,当时他的理想、信念就是救国,我18岁的时候参军到了云南,在边疆为祖国站岗放哨,我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卫国;我的女儿18岁的时候,她在她的日记上摘录了周恩来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她的理想信念就是建国。”

  从救国、卫国到建国,镌刻了祖孙三代的家国情怀。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他们的故事,也给很多青年人带来了思考:当代青年在人生选择的关口,人生选择应该是什么?罗援说:“强国是这一代年轻人不可推卸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希望能在这一代青年人手中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红色精神 信仰 红色记忆 国民党正面战场 红色文化 1986年 红色教育 永耀 青年网 百家讲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