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儿童村不仅是一处避风港,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在成长的道过程中走进歧途。华商报记者 陈雷柱 摄
变革: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实际上,早在2011年前后,根据国家民政部要求,各地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就已陆续展开,当时的保护对象仅针对流浪儿童。2014年下半年,陕西省民政厅相关文件确定了咸阳为这项工作在陕西的试点之一,并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困境儿童。
从筹备到实施,近半年时间,未保中心挂牌了,目前未保中心的工作由咸阳市救助站的原班人马负责实施,但这并未影响到相关工作的进程。
咸阳市救助站办公室主任马卫化介绍,试点工作初期有两个阶段任务,第一阶段要对市区内的困境儿童进行摸排走访;第二阶段则将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及需求评估、儿童防拐反拐工作、早期危机干预等专项行动和服务项目,持续至2016年1月。目前,未保中心第一阶段的摸排工作已结束。由救助站人员“兼职”组成未保中心工作组,能否在未来顺利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任务,人手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救助站总共只有16人,现在想到的办法是邀请特殊学校的老师帮忙。”马卫化说。
现状:年初发现市区268名困境未成年人
16岁的小敏(化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到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的视线,成为重点帮扶对象当中的一个。今年年初,未保中心对咸阳市区困境未成年人摸排走访,268名困境未成年人中,像小敏这样的服刑人员子女有9人,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
小敏的父亲9年前在青海被抓入狱,母亲随后改嫁。从那时起,7岁的小敏便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的巨大变故,让这个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小敏说,在过去的9年间,自己的这个家好像一处随时可能坍塌的山洞,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艰难地维持,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将他们“埋葬”。她说:“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会感到特别无助。有时候,他们两个人都病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9年的磨砺,让小敏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在家里,洗衣做饭小敏早已异常熟练。但在学校,小敏却稍显孤僻,她只和自己要好的几个小伙伴来往,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她家里的状况。
今年年初,当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小敏家里时,小敏隐约感觉到,对于他们这个艰难维系的家庭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
尴尬:许多孩子不愿离家被代养
在第一阶段的摸排工作中,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像小敏这样的孩子,爷爷奶奶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必要时,需要通过转移监护、放弃监护、临时监护或委托监护等措施来补充,完善家庭监护的职能。但在前期摸排中,许多孩子却不愿离开家去未保中心接受代养。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很多人认为就算条件艰苦,但那仍然是自己的家,不愿离开。部分监护人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打电话过去一听是未保中心直接就挂掉电话。”马卫化说,“困境孩子如果不能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监管缺失也可能导致孩子走向犯罪。”
尴尬的是,未保中心设置有100多张床位,现在仅代养了3名被遗弃的儿童,现阶段未保中心的工作重点仍集中在宣传和说服工作上。
马卫化说,尽管目前面临诸多困难与未知,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开始实施,政府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也在逐步提升,“所谓试点,就是在探索中不断摸索,寻找出路。在未来,现在面临的困难与困惑也将在不断探索中逐一化解。”
华商报记者 陈雷柱 刘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