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赫 李尧 李子超
国家统计局今日宣布,将2014年中国GDP增速修正至7.3%,下调0.1%。虽然修订GDP是各国惯例,但这次下调,还是引来不少猜测。
关于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近期在国际上也没有消停过。在前天闭幕的G20财长会上,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的麻生太郎还在指责中国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不行了?未来的走势究竟如何?面对唱衰和质疑,关于中国经济的四个最新判断,也许会给你答案。
判断一: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
两个数据近期经常被“唱衰派”拿来说事。一是8月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7%,降至临界点下方;二是7月工业增加值在连续三个月小幅增长后再度出现回落。这些数据应该如何看?
摩根士丹利分析称,中国8月PMI回落主要受阅兵、灾害性天气等临时性因素拖累,属于季节性和一次性因素。同时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异常波动,经济运行被动输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单一数据没有说明力,中国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
“当前中国经济状况仍在预期之内。”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期也再次回应了外界的猜疑。楼继伟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并且这一状态可能持续4到5年的时间。“即使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到30%左右。”
判断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大调整
经济数据不好看,政府会不会出短期救急措施?楼继伟给了明确回应,中国政府不会特别在意季度性的短期经济波动,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定力”。
定力何来?楼继伟进一步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着眼于综合性目标,特别是保持就业增长和物价稳定,不会因为单个经济指标的变化而做大的政策调整。据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失业率和CPI同比涨幅三个主要数据都运行在合理区间,这给予了宏观经济政策稳定连续的底气。
保持定力意味着敢于容忍和承受短期降速的阵痛,以调结构谋求更好发展。正如楼继伟所言,“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
编辑:白玫
相关热词搜索: 经济整体
上一篇:倾听雪域高原阔步前进的足音(辉煌50年·大美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