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禅寺
卧龙禅寺最早不叫这个名字,起初(汉灵帝时,公元168----189年),因在其寺中宣讲《楞嚴經》出名,上为国家保平安之福,下为生民致安樂之庥,故得名“福應禪寺”。至唐贞观十一年(攻元637年)重修后,有唐吴道子亲自绘观世音菩萨像鍥之于石供养於寺內,遂改名曰“观音禅院”。宋朝初年,寺有高僧唯果和尚春秋長眠,人稱“卧龙禅”。宋太祖亦常至寺中與大和尚暢谈佛法,先知之兆,甚爲相投,故宋太祖即更名爲“卧龙禅寺”,其名延用至今。要说卧龙禅寺的的特别之处那就在一个“禅”字。卧龙寺内碑石林立,文物荟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等明清石碑。寺内墙壁两侧分别刻有佛传禅宗二十八祖像,神态各异,真是名副其实,不愧为禅寺。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