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的青山绿水背后藏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曾是郑国发祥地
这需要从华县的建县史谈起。
西周时,华县今县境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公元前769年,郑国东迁。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于郑县设华山郡,西魏时,改为华州。中华民国时,于民国二年(1913)2月,改华州为华县。
从天子分封到郑国东迁,郑国在虽说华县仅有不足40年的历史,却在整个中华历史上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看完下面这两个例子,您就知道小编为何这样说了。
说起郑国,人们最先想到的典故怕就是郑人买履。这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讽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不过如果要用郑人买履这个故事来说郑国人笨笨的?怕是不合适,如果这样,“授人以柄”的宋人,“刻舟求剑”的楚人,“掩耳盗铃”的晋人,就都不怎么聪明了。
郑人买履讽刺的是不知变通的人,而春秋时候最懂得变通的例子,恰恰是郑国人干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挺长的,讲的道理也多,还曾在热播剧《甄嬛传》里露过脸。全文请各位自行百度,咱们只说最后一段。郑庄公因为怨恨母亲姜氏偏心弟弟共叔段,与母亲指天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除非是死了,娘俩也别再见面了。
谁知道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郑庄公想妈妈。这个时候一位叫颍考叔的智者给出了个主意:挖地道吧。(君臣二人此处对话非常精彩,很值得急需与领导搞好关系的同学仔细阅读,小编注。)郑庄公一想,也是,地底下可不就是黄泉吗?于是母子俩在地底下见了面,有诗为证:“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庄公语)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姜氏语)。”其乐融融这一成语也是自此而来。
编辑:白玫
上一篇:雾霾天西安人戴口罩吗? 街头调查上百人仅4人戴 下一篇:夜跑,没你想的那么危险(给正在跑和准备跑的单身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