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采石场,眼前的大山几乎被挖空,废石废渣随处可见。
在现场记者看到,原先被叫停的采石厂,已经死灰复燃。多台大型挖掘机、凿岩机正在作业,机器轰鸣,响彻在整个山谷间。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所谓的停产整顿,只是停掉了用炸药开山炸石的环节,而采石场换成了用挖掘设备开采,最繁忙的时候,这里分为两班,24小时不停地生产,每天从这里拉走的石料有两三百车、上万吨。就在记者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正在作业的工人似乎发现了记者,现场机器瞬间全部停了下来。
说是停产整顿,采石场依然尘土飞扬,机器轰鸣,这里24小时不停工。
在村口的公路旁,卧虎山采石厂的牌子醒目的立在路边,在路对面的一块牌子上清楚的显示,该采石场成立于70年代,主要生产建筑工程用石子料。原属于西延铁路公司,2013年这家采石场出售给蒲城县恒生油业公司。而随后记者以洽谈业务名义,见到了采石厂这位姓于的负责人。
对于陌生人来访,这里的工作人员,显得很警觉。表示企业正在停产整顿期间,已经不生产了。可是接下来,在取得对方信任后,他们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了。
记者:那你们还干吗?
采石场老板:我还有料呢。
记者:你供料分时间段吗?白天晚上都能供吗?
采石场老板:24小时。
环境修复草草了事。矿企停产,当地农民处境艰难。
沿着202省道华县至华阴方向行驶,“彻底治理废石弃渣,安全有序施工”的标语在河道边醒目的悬挂着。但是记者看到,很多树苗种植在废矿石堆起的土坡上,土质松软里面夹杂着大量废矿渣,许多刚刚种下不久的树苗,有的叶子已经泛黄干枯了,有的已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眼前的这一幕,难免不让人产生怀疑,这样的栽种条件,树苗能够存活吗?
很多树苗种植在废矿石堆起的土坡上,有的叶子已经泛黄干枯,有的被风吹得东倒西歪。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西沟村村民老高:那能活啥活,这上面全部是石头。那就是纯粹糊弄这个工程过去,哪有能活的事情。
记者:他们什么时候弄的您知道吧,种这树?
老高:一个半月。
就连当地种树的农民也觉得这样的植被恢复,大多是形式大于内容。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白红英:就是在做一些表面性的一些东西,就那几棵树,我估计起不了太大作用,一旦遇上,像今年7月、8月暴雨的时候,可能一个暴雨就引起泥石流发生,很危险的一个事情。
白红英教授告诉记者,秦岭的生态环境很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即便是修复也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秦岭北麓采石破坏生态现象严重,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有关。秦岭北麓地区华县、华阴是渭南市的主要贫困地区,去采石厂打工成为了秦岭北麓沿线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华县西沟村村民老高,原先就在对面上山的采石厂打工,主要工作就是开山锯石料。老高介绍说开山锯石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是收入高。他一个月下来工作十几天,能收入5000多元,供一家生活没有问题。但从今年开始这里的采石厂彻底被关停了,他们一家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
工作没有了,自己家又没有地,现在老高一家的生活处境很艰难,据不完全统计,秦岭北麓山区像老高这样靠采石厂打工的群众,多达55.6万人。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白红英教授介绍说,在关停取缔非法采石业过程中,如果不为这些群众找到新的出路,就很容易前功尽弃,导致非法采石活动死灰复燃。
白红英:因为秦岭已经几亿年的地方,植被形成了也好长时间,在我们手里一旦破坏的话,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是这样的,我们这代人不能这样,不能吃子孙的饭,不能断子孙的路。
半小时观察:保护秦岭生态,促进绿色发展
从目前记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取缔整改的禁令,确实得到了认真的执行,这无疑值得肯定,但是从治理的现实纠葛与其相伴的复杂生存链条来看,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而且在关停之后,被破坏的秦岭生态环境,谁来修复,如何修复,如何找到新的产业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各地政府在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下,更要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新闻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编辑:白玫
上一篇:陕西取缔违法网站243家 销毁非法出版物81万件 下一篇:陕"十三五"规划意见稿:未来5年人均GDP超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