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青)12月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宣布,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始于2014年的甘泉宫遗址考古调查取得多项重要收获。
甘泉宫遗址地处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北部,《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因此一般认为甘泉宫遗址区域(秦有林光宫)是秦直道起点。目前地表保存多处大型夯土台基、西城城墙、西城门址、西汉石熊等,历年来遗址本体及周围发现多件石柱础、石砌散水(暂名)、空心砖、瓦当(文字瓦当有甘林、卫、长生未央、长生无极、樱桃轉舍等,其他有饕餮纹半瓦当、素面半瓦当、夔纹、云气纹瓦当多种)以及圆形、五角形陶质排水管道、外粗细绳纹、内大小麻点纹筒瓦、板瓦、五铢铜钱等遗物。200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考古调查确定了同时期遗迹12处,包含陶窑遗迹两处、夯土墙遗迹一处、墓葬封土或建筑台基42座,目的是界定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甘泉宫外墙外遗址的调查,不仅明确了甘泉宫遗址的最远四至、墙外遗址分布规律,证实了遗址范围超过1000万平方米,也为探讨秦直道与甘泉宫遗址的关系、山前宫殿建筑的防洪设施等提供了有益线索,对甘泉宫遗址本身内涵的判断也有帮助。2015年完成了甘泉宫遗址8平方公里范围的无人驾驶机拍摄及2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测量,目前完成普探面积40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10万平方米,发现围绕一号、二号墩台(通天台)分布的5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多处遗迹现象,包含夯土基址150处、柱础石177个、石砌基址6处、踩踏面4处、鹅卵石散水3处等。
从《汉书·郊祀志》记载看,西汉时期甘泉宫的兴盛与重要,非一般离宫别馆性质。本次考古调查,通过重点勘探,首次明确了二号墩台为高约15米的三层夯土台基结构。三层台基上共发现柱础石18处,东侧、北侧发现曲尺形的石砌基址。顶部、周围红烧土深厚,推测二号墩台毁于大火。
据本次考古领队肖建一研究员介绍,甘泉宫遗址考古近期的工作重点是调查目前尚未找到的东城城墙,并将尝试对已探明的西城城墙发掘验证其时代、门址、马面分布等,同时寻找甘泉宫遗址与秦直道的衔接点。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甘泉宫 考古调查 考古工作者 夯土台基 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