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孙俪、刘涛、方中信等主演的《芈月(秦宣太后)传》热播,对于秦宣太后“芈月”名字的来源,则源于南京一位研究者陈景元的解释,1975年,兵马俑坑曾出土过刻着一个奇异文字的兵俑,当时的考古学家记录为“脾”。请教了古文字专家之后,陈景元认定这是两个独体字,左边是“月”,右边是“芈”字的变体,合起来就是“芈月”,因此也有了秦宣太后名叫芈月的说法。
然而,在史书上从未有芈月之名,只有“芈八子”,秦史专家、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徐卫民说,“脾”其实是工匠的名字,并非芈月。“秦俑之父”袁仲一在发掘中,考古专家在陶俑身上发现了87个工匠的名字,这些名字一般都在最隐蔽的地方,一般是不容易看到的,比如腋下、臀部等等隐蔽的地方。因为陶工名字前面往往还有字,由此可以判断出陶工的来源,袁仲一将来源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姓名前面带一个“宫”则表示来源于中央宫廷,比如有不少名字为宫疆、宫得、宫朝、宫魏等;另外一部分为从全国各地选拔的能工巧匠,比如咸阳野、咸敬等,人名前冠一地名。这些能工巧匠由于各人具有各人的风格,因此创作出来的兵马俑也是千人千面。我省考古专家许卫红说,“芈月”实为一陶工工匠“脾”的名字,并非宣太后之名。徐卫民说,宣太后的名字也不可能刻到陶俑身上。
华商记者 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