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性质:民事
指派单位:周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承办单位:西安市周至县法律援助中心
承 办 人:张荣福
案情介绍
2014年3月,四川大凉山80多名彝族农民工拖家带口130余人来到周至某砖厂务工。干了几个月老板不付工钱且断水断电,农民工顿时生活没有了着落,他们背着铺盖卷儿,怀里抱着孩子集体来县政府上访讨薪。孩子们在县政府院内、楼梯、信访大厅四处乱跑、大小便。县委、县政府大院顿时成了“孩子的乐园”,严重的影响了县政府的正常工作秩序。法援中心获悉后积极主动作为,立即启动法援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派出得力人员赶赴工地调查,历尽艰辛、受尽委屈,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使该案件在一周内得到了圆满及时的解决,为彝族农民工追讨回欠薪56.5万元。农民工为了感谢法援中心工作人员,特送来一面写有“替县委政府分忧,为民工讨薪维权”的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砖厂打工,工钱拖欠,彝族兄弟泪水涟涟;去找老板,老板诉苦,卖出的砖没有给钱;再找买家,买家说难,房屋难卖,头痛心烦。面对压力,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司法局法援中心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
2014年8月22日上午,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信访接待中心大厅里来了一群身着破旧衣服,背着铺盖卷儿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130多人。其中还有几名孕妇和几名怀里还抱着正吃奶孩子的妇女,孩子们无邪的眼睛观望着眼前陌生的一切。
从着装看,他们是远路来的。工作人员问:“有什么事吗”?他们的回答一句也听不懂。见听不懂他们的话,无法交流,这些人伸出核桃皮似的双手极力比划着,急得脸通红。就在双方不知所措时,一个40多岁的人挤到工作人员面前,用生硬的普通话讲出了事情的原委。
他们是四川省大凉山州布拖县拉达乡及字村一组的人,86人是家族式组成的。今年3月份来到周至县某村砖厂打工,做空心砖坯子烧砖窖,干了5个月活没工资,现在砖厂还把水也给停了,也没啥吃了,也没啥钱了,要不来工资,请求政府给予法律援助。
弄清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汇报县委政法委。县委政法委责成县司法局介入调查着手解决。县司法局局长王洁冰和法援中心主任张荣福接到任务后,立即驱车赶到砖厂调查取证。
他们找到砖厂厂长,厂长承认欠民工工资属实,但没钱付。卖出去的砖没人给钱,厂里生产都停产了。厂长无奈地说,买他们砖的房企说房子卖不出去都闲置着,也头痛得很。
张荣福主任一听着急了:“你们各说各的困难,农民工的工资咋落实?”厂长无奈地说:“向房企要砖钱,没要来钱,我也一年多没工资了。法援也把我援助一下,给我解决了吧”。
听到厂长这样说,意味着农民工打工的钱要拖下去。这怎么行呢?农民工的工资一定要解决,他们连吃饭的钱也没了,还拖家带口,身背着吃奶的娃。便撂下一句硬话:“你们砖厂必须在3天内付清农民工工资,不得延迟。”厂长说:“我去找房企要砖钱,看能要来不?”说完走了。
一天过去了没有因信。望着窗外的小雨,张荣福主任心急如焚,乘着夜色又赶到砖厂。砖厂一片烂泥有一尺多深,微弱的灯光从窗户射出。走进一看没人,打电话听见手机响却没有人接听。仔细一看原来手机在桌子上放着。看来厂长没走远,那就等吧。他下决心就是等到天明,也要把农民工工资落实。直到夜里12点才看见厂长进屋,没等厂长开口他就说:“如果你再要不回砖钱,农民工工资还是没指望,你去就借钱吧。”后半夜的雨越下越大,在返回途中,张荣福不停地思考,得把事情抓紧点,必须再想办法。
第二天,张荣福又赶到砖天,了解到这个厂长上头还有个大老板,人在西安。于是,张荣福要来这个大老板电话,拨通了大老板的电话告诉他:“农民工坐在县政府信访办,大人没饭吃,孩子哭闹没奶吃,情况紧迫,你必须抓紧解决。再拖延政府就要采取强硬措施。”
在强大的压力下,大老板说:“给我两天时间,我这就去借钱去。你等我回话。”时间过去了一天,仍没钱来。张荣福放心不下,拿起电话找大老板,问落实钱的事怎么样了,大老板说:“正找人谈呢。再给宽限时间,尽快办理。”
又是一天过去了,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是没钱。急得一旁的农民工大哭,法援中心工作人员买来方便面给他们吃。第3天下午,接到电话,说钱借到了,次日才能从银行取。熬过艰难的一天,仍然还是没钱,空欢喜一场。才知道老板用好话应付拖着,张荣福便立即驱车冒着大雨赶赴砖厂,找砖厂厂长,再催大老板。
一场更紧张的战斗又开始了。强大的阵势使大老板回电话:“借钱不顺利,再宽限一天,一定拿来。”张荣福只说了一句话:“希望你说话算数!”这时的时间太难熬,来自上级领导的督促,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他感到这副担子太重了,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下午,他问:“钱弄到没有?”大老板说:“正在银行取钱。”
谁知又是空的,果然,老板一会话变了,说到明天才能拿上钱。张荣福急了:“你再不给钱,我汇报给县政府领导,同劳动监察、法院一齐上,非把农民工工资讨到不可!”大老板连连回话加快办理。
又过一天,县司法局领导给县委政法委汇报了情况,政法委书记李永军说:“我也去砖厂。”可是到了那里,厂里没人,也没见到厂长,再联系大老板。他说:“钱马上就到,取上钱送到司法局来。”下午,大老板委派厂长终于将56.5万元工资筹齐送到了县司法局,众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下了几天的雨停了,天气放睛,阳光明媚,农民工们来到周至县政府,聚焦在会议室里。县司法局局长王洁冰向彝族兄弟发放工钱,叫着他们的名字:吉伍有色、吉伍莫日干、尔吉莫有火、勒古莫舍舍、尾赌此木扎……他们听不懂汉话,但看到政府的干部很亲切,泪水溢满眼眶。有个稍通汉话的彝族小伙及时翻译着局长喊出的名字,让他们签名领钱。
会议室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当他们从局长手中接过自己的血汗钱时,个个热泪盈眶嘴里不住地说:“咔莎莎!咔莎莎!(彝语,谢谢之意)”感谢的话语听不懂,但能传递出彝族兄弟对政府的感恩之情。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向周至法援中心赠送了一面写有“替县委政府分忧,为民工讨薪维权”的锦旗表达谢意。此案的成功解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4年10月13日《陕西日报》以“咔莎莎,咔莎莎!周至县司法局法援中心帮彝族农民工讨薪记”为题对此案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之后司法部司法所杂志、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法制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相继采访报道,大大的提升了周至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案件点评:
本案中,在周至某砖厂务工的80多名彝族农民工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而引起群体性事件,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本案中法律援助中心在获知彝族农民工集体上访的当天就快速反应,启动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及时指派工作人员连夜赶赴工地调查取证,同时向民工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化解了民工的不满情绪,并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且仅用一周时间使该案件得到圆满及时的解决,为彝族农民工讨回欠薪56.5万元。本案的快速解决的关键在于法律援助办案人员的快速、便捷、敬业、诚恳和专业的处置。
案例撰写人:张荣福
点评人:王洁冰
编辑: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