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独家|这三年,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式传承”

关注 人民论坛网 作者:王卓怡、李一丹综合整理 2016-01-20 21:34:24
[摘要]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有数,理政有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引擎“中国梦”这艘世界巨轮砥砺前行。

  五、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他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于2014年11月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这一战略构想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进取、合作、共赢的积极精神和历史上对外经济交往的经验。陆上丝绸之路远在西汉就由张骞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在西汉开通过,当时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后各代在这两条线的交往络绎不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和创新。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和谐精神。今天习近平提出这一战备构想,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经验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予以继承和创新,也是传统理念中积极部分的运用。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已经超越了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念。从“一带一路”倡议所坚持的原则来看,中国绝不是将自身战略强加于别国,而是强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合作的最优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一哲学思想改良的最好呼应。

  六、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谐观念,早在中国上古文化里便已萌芽。春秋时期《国语》里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尚书》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左传》里也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就像乐器演奏音乐的那种和谐一样,要达到天下的“无所不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文明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去年12月在乌镇开幕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说自己“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事实上,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不下百次。

  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存在一个递进关系: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 习近平 廉政文化 先秦儒家 惩防并举 人民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 脱贫攻坚看贵州】:旅游脱贫路更宽 下一篇:特色产业创新成为了花茂村脱贫的新希望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