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学集(左一)接受记者采访 央广网记者 陈进 摄)
王学集曾是阿里云的第一任负责人,2014年6月,王学集和几位阿里同事创立了涂鸦科技,公司主要提供“硬件智能化解决方案”,就是把普通的硬件、家电变成智能化设备,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新的升级路径。
“创新者不惧寒冬”
在历时一周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些企业尽管规模不大,但是很多公司在创造新的需求,这些公司将新的需求和中国已有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就能制造出新的产品,这些新的产品需求正在挽救很多经营困难的传统制造业企业。
“美国苹果产品的创新,可以在中国引出释放消费需求的购买热潮;国内供给品鱼龙混杂、质量无法保证的预期让中国游客到日本大量出手购买使家庭卫生设施升级换代的马桶盖。”这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对供给侧改革的最形象诠释。
刘琬乔是中国年轻创业者中的一员,她说,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和资本寒冬的到来,但是创新者对这些趋势是无所畏惧的。
“我们的产品代表着未来产业的方向,当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热的行业时,这个行业就可以逆流而上。” 刘琬乔说,目前国内传统制造业只有20%能够盈利,80%处于困境之中,而20%的企业中很多都是创新的企业。
ANKER创始人兼CEO阳萌说,一直以来,“中国制造”被打上廉价、低质的标签。由于很多产品缺乏原创性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很大一部分是“替别人制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通过“中国制造”让中国经济获得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随着人口红利消逝,资源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乏力,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外重要,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
“廉价一定不是今后‘中国制造’的优势,产品不是越便宜越有竞争力,很多公司将产品做的很便宜是因为对产品本身没有信心。”海康威视副总裁、萤石CEO蒋海青说,如果一个产品有足够的创新性就会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因为这些产品满足了用户的需要或是超越了用户的需求。蒋海青透露,去年萤石的业务增长量比2014年扩大了3-4倍。
“现在广东也有很多工厂已经难以为继,这些工厂都属于传统的代工企业。”王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很多代工厂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销售和专利被国外公司垄断,遇到经济波动公司经营就会很差,但像大疆创新这样的企业还保持着每年好几倍的业务增长量。
“深圳每一天都会有很多小企业注册成立,同时也有很多企业黯然消失。走在路上,谁知道哪个人不是下一个马化腾,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志存高远但脚踏实地。”王帆说,企业小日子过得好不好,跟大环境的关系到底有多大?值得商榷。
创新者不惧寒冬,因为创新能够创造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就是推动经济向前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