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人家里抽烟被“训”离家出走 “老漂族”的生活

来源:三秦网 时间:2016-03-02 07:37:22 编辑:王玮玮 作者:李梦倩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每天出门最远就是带孙子去公园遛弯

  城里虽繁华但没有农村热闹
  语言不通是一个方面,城市里没有农村热闹,是老人呆不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是张凤兰(化名)和老伴来西安的第六年。每天五点半起床,送孙子上学、小区里遛遛弯,然后做饭做家务,这就是六年来张凤兰和老伴每天的固定日程。
  张凤兰和老伴今年都70岁了,2010年孙子出生之后,她和老伴就搬到西安,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孩子们工作忙,找保姆也不放心,只能我们来。”张凤兰说。
  即使在西安已经生活了六年,张凤兰和老伴仍旧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孩子们陪我们的时间也不多,平常他们去上班,孙子上学了,家里只剩我们两个,如果不开电视,家里静悄悄的特别冷清。”
  张凤兰说,“平时除了周末带孩子,我们老两口也就看看电视,去楼下跟小区的人打打牌,像我们这样情况的老人很多,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也能排解一些苦闷。”
  “城里太拘束,不热闹,也没有地方可去,住在高层单元里像被拘禁一样,很憋屈,我经常看见老伴儿一个人在楼道里边抽烟边看远处的车流,一句话也不说。”张凤兰说,只要能给儿女减轻负担,他们苦一点也没什么,就希望儿女也能多抽时间陪陪他们,等以后孩子大了,能自己上学了,他们就回老家了。
  时间一长老人就要回老家
  除了觉得在城里压抑孤独之外,不少外地老人到城里语言不通,也是他们最大的烦恼。
  54岁的马舒娟(化名)老家在河南开封市通许县,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她,要不是因为想孙子,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总感觉在城市里是个“异乡人”。
  马舒娟的儿子是一位装修工人,在西安工作多年所以在这安了家,但由于工作很忙,时间也不固定,一年只有过年的一个月才有时间回老家陪陪父母,时间久了,马舒娟总是想念孙子,儿子也希望能多些时间陪他们,于是2014年就把她接到了西安。
  “其实接父母来,就是想让他们享享福,啥都不让他们做,就接送个孙子,做家务什么的都是我媳妇在做。”马舒娟的儿子说道,“不过他们每次都不愿意长待,总是待一两个月就要回去。”
  “他们总说城里没有农村那么方便,每天也没啥事,只有等孩子放学了去接,而且因为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也没上过学不会给孩子辅导作业,每天都闷在房子里,他们觉得很没意思。”马舒娟的儿子说,“而且我平时每天都在工地跑,平时陪他们的机会很少,头一个星期还好,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觉得没意思,想回老家。”
  马舒娟的儿子说,像他父母这样的情况,在他的周围有很多,“基本他们父母都是过年的时候来西安,四五月份收麦子的时候就回家,忙完了再来。”
  “主要他们都不识字,语言也不通。”马舒娟的儿子说,“我妈他们说的都是河南话,和别人沟通别人也听不懂,他们也不太能听懂陕西本地口音,这样一来更不愿意出门了,老人就是想来城里看看孙子孙女。”
  只待了一年的时间,马舒娟坚持回河南老家了,只过年的时候来西安待一个月。
  关注“老漂族”心理健康注重“精神敬老”
  如何让“老漂族”们的晚年更幸福?全国心理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省著名心理专家高春鸿认为,最应当关心的是“老漂族”的心理健康,注重“精神敬老”。
  高春鸿表示,由于居住地变更,导致老年人失去了原来生活圈和朋友圈,在精神和文化上容易陷入“孤岛”状态,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敏感。而且由于和儿女长年没有共同生活,两代人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上的分歧势必会产生差距,在家人之间容易形成隔阂。
  “在儿女的小家,老人的‘权威感’不再,容易产生没有价值、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有的老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憋’在心里不肯说,长此以往极易诱发疾病。”高春鸿告诉记者,这个时候儿女们就应该重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家庭里的决策多尊重老人的意见,平时多帮老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其尽快适应大城市的生活,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此外,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老漂族”找到归属感,尽快融入陌生的环境,是一项长远的社会工程,也是所有儿女都应尽的义务,让他们在新的家庭和社交圈,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收获亲情友情和社会温情,对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
  文/图本报记者李梦倩

相关热词搜索: 异乡人 老漂族 工作 生活圈 王峰 生活习惯 生活经历 精神慰藉 精神敬老 老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