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2016年1月,肉夹馍入选陕西省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地人听到肉夹馍,总是会问:明明是馍夹肉,咋叫肉夹馍呢?其实,“肉夹馍”是典型的古汉语,是宾语前置,意为“肉夹于馍中”,“肉”前置是起强调作用。看,陕西的美食,有文化吧!
另一种说法是,一开始人们是叫“馍夹肉”的,但陕西方言“馍”与“没”同音,所以“馍夹肉”听起来像“没夹肉”,没夹肉怎么办?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夹馍”,听起来也好多了。
陕西地区有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宝鸡西府的肉臊子夹馍、潼关的潼关肉夹馍(馍外观焦黄,内部呈层状,皮酥里嫩)。其中的腊汁肉,相传战国时已有 制作,相沿成习,流传至今。早在《周礼》一书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腊肉”制法,与今天腊汁肉的制法基本 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