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追忆李保国]因地制宜搞科研 闯出“科技扶贫”

关注 新华网 2016-05-30 19:22:37
[摘要]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追忆时代楷模,新华网今天推出系列访谈《听他们讲李保国的故事》第二期《[追忆李保国]因地制宜搞科研 闯出“科技扶贫”路》。

主持人与刘秀礼进行交流

  “闯”出科技扶贫之路

  李保国在岗底的20多年时间里,有项技术一直困扰他,后来通过去国外考察,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秀礼:原来苹果树的形状是疏散分层型的树形,树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挂果少了。如果把老树刨了再种新树的话,6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后来他去国外考察,(看到富士苹果发源地管理技术先进),便打电话给他爱人,让岗底村技术员杨双奎去学习。他知道杨双奎没有出过国,便托人帮杨双奎把手续办好,并送上飞机,李保国教授在机场接他。

  杨双奎回国以后,(在李教授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对果园进行改造,改造以后比原来挂果提前了三年,这说明如果推广这个树形,可以让农民提前三年见收益。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成功之路,您认为他能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杨双牛:我觉得李老师能成功是因为他内心愿意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奉献给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这是最基本的。李老师从不说自己苦,他说习惯了和老百姓一起干活。

  他还有过硬的技术,并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他帮扶过的地方,很多人都说他是“财神”。

  主持人:您认为李保国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学习?

  杨双牛: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李老师不怕吃苦、敢于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把精力放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山区,给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35年来,李保国用因地制宜搞科研的精神,树立“太行新愚公”经典形象,为“科技扶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编辑:白玫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扶贫 李老师 套袋技术 果园管理 果树管理

上一篇:五个民族的十口之家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