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文玩鉴定水很深 西安古玩店老板称花钱能出鉴定

来源:三秦都市报 时间:2016-08-07 07:47:45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难题 市场活跃法规缺位

  “在现实中,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甚至有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挂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地摊为人鉴宝。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800元价格出售的铜器,在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汉代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在西安文玩界颇有影响的徐先生告诉记者,有的团体拉大旗作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几百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甚至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

  近年来,我国古玩市场活跃,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有失控的危险。很多人并不具备对艺术品进行鉴别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更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鉴定证书就是给艺术品验明正身的凭证。现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性质的鉴定机构大量存在,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些鉴定机构的证书实施诈骗。受害者在上当受骗后再找有关机构时,才发现这些机构的鉴定细则中有一条:出具鉴定书仅为学术观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

  呼吁 文物鉴定实行终身问责制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各地的鉴定机构,有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的,有博物馆开的,有拍卖公司开的,还有个人开的,良莠不齐。在利益面前,鉴定如同纸片乱飞。所以,拍卖市场上有着“不保真”行规,买了假的只能自己“认栽”。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令资深玩家徐先生感到无奈的还有,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

  “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好,而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业内人士呼吁,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刚性机制已势在必行。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终身问责制度。

  欣慰的是,为了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与繁荣,去年4月,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与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正式签订了《关于共同完成国家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的合作协议》,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组建了国家艺术品质量溯源体系国家标准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长王炳新称,文物艺术品既然进入市场,那么其作为交易对象就一定回避不了标准问题,其他商品不仅有标准,还有相应的售后服务。“我们不赞成拍卖不保真、不为消费者负责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行为,为了促进文物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还应建立良好的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文物艺术品国家标准意义重大,不仅是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本报记者赵争耀

相关热词搜索: 鉴定机构 青铜器鉴定 高仿品

Top